临汾:挑战大自然阻拦的人..........

——长临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巡礼

2017-06-29 21:17: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六月的平阳大地,骄阳似火,正是人们想方设法躲避酷暑的时候,然而,在长临高速公路洪洞县曲亭镇路段的建设工地上,上百名筑路工人冒着高温加紧赶工。6月28日,记者走进长临高速公路工地现场,在饱览这项工程雄伟壮观的同时,一睹这些带有“匠人情怀”筑路工人的风采。

  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的赵建瑞

  今年41岁的赵建瑞,自去年来到长临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以来,就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我是长临高速公路路基总承包15合同段项目部的副经理,负责项目部的机械装备施工管理。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我负责的机械组全天两班倒,24小时不停工。”赵建瑞介绍,工人可以两班倒,可他作为负责人,无法分出另一个自己“两班倒”,所以,他每天只能保证4小时的睡眠,其他时间全都待在工地上。

  赵建瑞的老家在阳泉市盂县,自参与到长临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以来,两年时间只回过家5次,而且每次都是匆匆去,匆匆回。“家里人比较支持我的工作,只是因为长时间不回家,女儿似乎和我没有什么话说,感觉心里不是滋味。”说到家人,赵建瑞愧疚地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虽然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但每天都会想念亲人,尤其是不足10岁的小女儿,总想抱抱她,亲亲她。

  身在工地一线,心挂远方家人。每天到了休息时间,赵建瑞总要给家人打一个电话,在和妻子说完话后,他想听听女儿的声音,可女儿却不肯和他说话。我实在想的不行,就和女儿视频,看见我,女儿就会和我说话了。”赵建瑞说,他感觉自己对不起父母、妻子和女儿,但没有办法,他需要坚守在岗位上,需要发挥共产党员攻坚克难、冲锋在前的精神。

  虽然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4小时,但真到了睡觉时间,赵建瑞有时候却睡不着。

  “一闭上眼睛,全是女儿和妻子的影子,一想她们,就忍不住打个电话,时间就控制不住了。”赵建瑞说,工地上,每天都是按部就班的工程和时刻需要绷紧神经的进度任务,他作为一名党员,自当为了工程而奋勇向前。为此,他把党徽别在胸前,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提醒自己勿忘誓言,不忘初心。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梁志忠

  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对于筑路工人来说,这是他们经常遇见的情况。然而,在面对一些特殊地理环境时,也有束手无策之时。好在总有怀揣“匠人情怀”的“高手”想出对策,确保工程稳步推进。

  在长临高速公路施工队伍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人,他叫梁志忠,是长临高速公路路基总承包15合同段项目部的副经理。

  “开工以来,工程一直很顺利,只是一些特殊的地理环境要考验我们的智慧和胆量。”梁志忠说,在他负责的一段工区内,有一桥梁工程需要在一段特别陡峭的山坡上修建一根水泥柱。因为这段坡太陡,施工队没有办法在坡中间修建工作面,没有工作面,水泥柱就无法灌浇成形。而受到地理环境的约束,工程线路想要迂回“前进”几乎不可能。

  “只能咬着牙上了,坡太陡机器上不去,就算上去了,没有工作面也无法开展工作。”梁志忠说,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将这处陡坡“削”下来一块儿。

  面对陡峭的土坡,直接在半坡上挖工作面几乎不可能,唯有从最顶端开挖,陆续向下挖,一直挖到合适的高度,然后再搭建工作面。“一般的工程队不会也不敢这么干,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很危险,如果没有高超的技术是干不下来的。”梁志忠说,整个工程不能停在这个土坡前,如果连这个土坡都解决不了,剩下的工程还怎么修?在陡坡上修建工作面搭建水泥柱,这个难题只是梁志忠遇到的各类难题中的其中一个,还有一个“遇水搭桥”的难题,让他至今忘不了。我们在施工中还遇到一个满是淤泥的大水坑。这个水坑以前是农民种植莲菜的水池,现在没人种植莲菜了,可这一池子的淤泥却需要处理。”梁志忠介绍,淤泥非常松软,想要加固,只有全挖出来再用土填满。这处水坑地理位置不好,挖掘困难,淤泥的臭味也让人受不了。无奈之下,他想出了用石子填泥坑的办法,将石子倒进淤泥中,使其混合在一起,得以加固底层,然后上面再加土封盖。这样一来,这处水坑就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淤泥也“废物利用”了。

  “长临高速公路全长166公里,像我遇到的这些难题也许都只是‘小儿科’,但大道无捷径,修路就只能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遇到问题如果不解决,就没法继续干下一步的工作。”梁志忠说,正是因为一步一脚印的稳妥,才得以确保高速路百年的运行。

  工作在四十五米高的刘金魁

  对于高速公路来说,桥是最能体现其魅力的地方,尤其是横卧在数十米高的半空中,一条数百米乃至千米长的大桥,如同巨龙一般腾空飞过,甚是壮观。

  “这座洰河大桥全长990米,距离地面最高处有四十五米,相当于十六层楼高。”今年31岁的刘金魁来自湖北,是长临高速公路洰河大桥项目部的一个普通组长,他主要负责带领工人为桥面灌浇水泥,然后加固。

  经过一年多的修建,现在的洰河大桥工程只剩下最后一段路面的水泥灌浇,桥梁整体工程已初步建成。站在远处眺望这座大桥,优美的弧线仿佛一条银色的飘带,穿越在两座青翠的山峰间,飘逸而美丽。“这座大桥漂亮吧,是我们建成的!”刘金魁自豪地说。

  的确,为了修建这座大桥,刘金魁和他的组员们,需要在安全防护措施下,站在高空中作业。在一处尚未灌浇水泥的钢筋底座前,记者透过钢筋底座往下看,只觉得心跳加剧,两腿发软,别说站在上面搅拌水泥,就是站在旁边传递工具都手忙脚乱。可刘金魁稳健地走在钢筋上,与工人师傅们干得欢快。

  “别往底下看,看着自己的手就不怕了。”刘金魁教给记者如何摆脱来自高空的恐惧。他说,高空作业,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不能慌也不敢慌,如果因为害怕,这座大桥就修不成了。

  “现在脚下有水泥路面可以走,刚开始时,脚下全是钢筋底座,站在桥上,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步子要重还要稳,有时候干了一天活儿回去,走在正常的路面上都不会走路了。”刘金魁说,眼看着脚下的钢筋底座变成水泥路面,成就感日渐提升。他现在非常期望这座大桥早日修好,整个长临高速公路早日通车,到时他一定会带着家人开车从这里走上一回。


  记者手记 我站在远处看这条正在修建中的高速公路,心中感慨万千。在这远离城市的地方,数百名筑路工人坚守岗位、加班加点、保质保量辛勤地工作着。他们不畏惧蚊虫叮咬的痛苦,不在乎喝着早被晒出异味的白开水,只为早日让这条“巨龙”腾飞,以托起地方经济的发展。

  来到这里,我读懂了“匠人情怀”的含义,是执著,是奉献。他们是一群最可爱的人,也是一群最勇敢的人,他们敢于突破自我的极限,敢于挑战大自然带来的阻拦,敢于将心血与青春留在这充满希望的地方。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到来之际,这些朴实的汉子们,这群怀有“匠人情怀”的师傅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赶工保质”的成绩,向党的生日献上自己最真诚的祝福。

  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长临高速公路是我省高速公路网“三纵十二横十二环”公路主骨架中第九横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点位于长治市屯留县,经我市安泽县、古县、洪洞县、尧都区,止于襄汾县南辛店,全线跨越两市六县一区,长约166公里。该高速公路通车之后,将大大缩短长治与临汾两地之间的距离,原来需要行驶3个小时的车程,届时一个半小时便可到达。对我市而言,这条高速公路将带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将为沿线百姓带来出行的便利,将进一步打开临汾通往外界的大门,使其获得长足的发展。目前,长临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有序推进,预计2018年8月将建成通车。

  的确,长临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正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有序推进,在这群怀有“匠人情怀”的施工队伍奋战下,这条高速公路定能早日通车,为临汾经济发展再铺一条“快车道”。

  记者杨全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