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 洪洞苏堡刘氏先祖造福冀晋

2017-11-30 20:50: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日前,洪洞苏堡刘家后裔刘建邀请记者看博客。原来,这是马乃廷先生写的《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籍刘为开辟白鱼岭大路碑记》一文。刘建介绍,文中提到的刘勷是洪洞苏堡刘家第十一世先祖。

    为此,他们想专程去河北看看。

    马乃廷在文章中介绍,在309公路涉县段三里峧村和下窑则村交界处向西大约一公里路北山脚下,立有一通高逾4米的大石碑。此碑螭龙首,赑屃底座。碑文记载了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山西洪洞县一位官员刘勷,动员兄弟、侄儿共同捐资修筑白鱼岭大路一事。白鱼岭大路和现在的309国道重叠,在邯(郸)长(治)线和309国道开通之前,是涉县自乾隆六年二百多年来西通晋秦、东趋齐鲁、北达京师、南走湖广的唯一大道,其重要性不亚于今天的309国道和青兰高速公路。

    此碑文为竖写,楷书。碑上有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但大部分字能辨认。石碑上镌刻刘勷当时的职务是资政大夫,直隶河道总督,提督军务,都察院佥都御史。

    从文章的语气可以看出,这是刘勷撰的碑文。他讲述,以白鱼岭为中心的这段路全长三十多里,宽一丈六尺(二仞),起止大致是从井店镇到石泊村;修路的时间是乾隆六年二月到九月,历时八个月。修路的缘起是,发起人和主事人刘勷小时候和已故的父亲从山西洪洞县前往山东,路经白鱼岭,看山路崎岖,举步维艰,其父顿生修筑这段路的志向。后因父亲年纪大了,刘勷本人又在朝做官,忙得不可开交,抽不出时间了却父亲的心愿,所以耽搁了下来。直到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刘勷被解职4年后又从这里经过,看到这段路比小时候经过时更难走了,才通过书信和诸弟及侄儿商量,共同捐资了却父亲的心愿;除修这段路外,刘家还接着修了神头岭大路,又是几十里,花费也不在小数。

    马乃廷说,此神头岭不知是黎城县的神头岭还是涉县神头乡到山西东阳关的皇后岭。如是涉县的神头岭,涉县人更应感念他了;修路的出资者是刘勷及诸弟刘衷、刘光晋、刘绳伊及侄子刘方溥、刘方元。其中,刘勷是二品大员,刘衷为从五品,刘光晋、刘绳伊是正四品,刘方溥是岁贡生。

    马乃廷猜测:刘勷一家在洪洞县是名门望族,官宦人家。他们能将大笔资产捐助到不是本省本府本县且和其一家人没有任何瓜葛的涉县修路,确实难能可贵,其慷慨和大义令人敬佩。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代封建官吏中的佼佼者确有忧国恤民的一面。刘勷是发起和主持修筑白鱼岭大路的主要人物,而在《清史稿·高宗本纪》中有记载,刘勷曾任直隶河道总督。乾隆二年七月,直隶先旱后涝,连降大雨,山洪爆发,永定河大堤冲决。乾隆帝以河道总督刘勷“人甚平庸”,一经山洪骤发,遂束手无策”,令李卫前往协助刘勷,筹划办理。

    八月,刘勷被解职后,李卫会同协办吏部尚书顾棕查勘永定河工,共商直隶诸河的治理办法。这就表明,刘勷是乾隆二年被解职的,乾隆五年离京归田,不久就发起和主持修筑白鱼岭大路。一个被解职的二品大员能够动员全家捐巨资为毫不相干的外县修路,才”是否如乾隆帝所说“平庸”,不得而知,起码“德”是没有问题的。

    更令人遗憾的是,刘勷一家的善行义举,涉县官方史料却无任何记载。号称“彰德四才子”之一的县令戚学标,在其所编纂的清嘉庆四年刊《涉县志》中竟只字未提。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戚学标漏记漏收呢?是因为此碑虽立在大路旁,来往行旅、官员来去匆匆,心无旁鹜?还是因为主事人刘勷被乾隆帝斥之为“人甚平庸”且被罢官,受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势利之徒轻蔑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文章结尾说,今天涉县公路、铁路纵横交错,交通四通八达,但白鱼岭大路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刘勷一家人的善行义举是不应被世人尤其是涉县人民所忘记的。为了填补涉县交通史上这一大空白,鄙人(马乃廷)特撰这篇小文,一则存史,一则昭告世人,请记住为涉县人民办过一件大好事的刘勷一家。

    记者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