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2018年2月5日,在全省防震减灾领导组会议上,我市喜获2017年度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目标考核第一名;监测预报、地震应急、防震减灾宣传三项工作被省地震局评为先进单位;在全国被表彰的99个“市县地震系统目标单位考核”中,市地震局综合成绩位列第十,是自建局以来获得的最好名次。
殷殷守护,共筑平安。这样的成绩单令人瞩目,可以说,在建设富裕文明绿色幸福美丽新临汾的征途中,这些收获无疑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去年以来,全市地震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以及省地震局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围绕市级“五个全覆盖”和县级“七个一”重点工作目标,勠力同心,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精准发力,扎实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上层次、上水平、见实效,全力为临汾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监测预报规范管理 台网建设力度空前
2017年,我市投资约3000万元将地震监测预警中心与临汾华为大数据中心统筹建设;坚持县级前兆台站、监测中心、震情视频会商系统、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四位一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市、县两级政府共同筹措资金320万元,新建改造大宁、蒲县、隰县、安泽、曲沃和洪洞地震前兆观测台站6个,台站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了一番,是建国以来我市台站建设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前兆台站平均运行率达99.53%,其中国家级台站为99.81%、省级台站为99.98%、市县级台站为99.8%,市局网络信息节点连通率为99.98%,逐步构建起了临汾地震监测、预警的大平台。
应急管理整体创新 救援水平明显提升
去年,我市相继组织学校、社区、企业开展了不同层级和规模的应急演练1000余次,科目种类和参与部门之多在近年应急演练中前所未有。
2017年5月10日,在曲沃县模拟乐昌镇安吉村发生5.8级地震,开展了市县乡联动地震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活动,共进行了11个科目的演练,进一步检验了市、县两级预案的操作性和实战性。2017年10月19日,襄汾县3.0级地震发生后,市地震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V级响应,积极应对舆情和应急处置。认真开展了尧都区、霍州市、洪洞县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均超额完成任务。建立应急预防体系,是回应社会关切、形成互动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我市启动新建避难场所3处,初步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7处,应急基础设施建设进入精准阶段。
防御基础持续夯实 群防工作明显加强
2017年,在完善项目数据库建设的情况下,临汾城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项目、震害预测项目和洪洞县地震小区划项目也全面完成。在实用性成果运用方面,充分运用我市城区地震小区划、活断层探测、震害防御三个项目成果,指导河西新城中心区综合管廊工程、大数据中心项目、环境产业园区项目等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实现了精准指导和重点投入,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防震减灾坚实的上层框架。示范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开展了地震灾害损失模拟评估、为中国地震局地震业务培训提供教学案例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2017年6月至10月,对全市1220名“三网一员”进行了调整和集中培训,同时开展了对全市“三网一员”经费落实、业务培训、应急演练等工作的检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管理,全市地震执法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宣传教育打开局面 科普创建成效显著
回应社会关切,达到信息互通。2017年,我市创新思路和方法,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推进防震减灾“六进”工作不断深入。圆满完成了“平安中国”公益宣导活动和“5.12”“7.28”大型宣传活动。蒲县开展了“防震减灾宣传”百村行主题宣传活动,襄汾县、尧都区、洪洞县等都举行了大规模的集中宣传。山西师大志愿者开展了“防震减灾手牵手、平安中国心连心”社会实践主题活动,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和农村,普及防震减灾知识。2017年,乡宁、蒲县、古县、汾西4县共投资300余万元,建成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全市建成全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所、全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5个。市地震局完善了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及时发布震情信息,主动发布新闻信息、公开政务,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有效提高了防震减灾宣传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组织领导全面加强 保障措施持续用力
“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市委、市政府有着这样的殚精竭虑,如斯说,如斯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防震减灾融入临汾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谋划、部署,并就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台站建设、应急演练、震情舆情处置、编制及经费安排等重点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指示共30余次。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协调解决地震部门力量薄弱、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并在市县乡地震应急演练、“5.12”科普宣传等重要时段、重要节点,现场实地督查指导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对防震减灾工作更加重视,并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努力向地震部门和相关项目倾斜,有力地推进了全市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 景文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