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小礼物套信息 家长担忧不安全

2018-07-04 21:28: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核心提示“暑期‘小饭桌’,45天超低价”英语试听课,提升口语水平”先上课再付费,数学语文全补充”……暑期将至,形形色色的培训班连续发起电话、短信、微信等促销攻势,令市民乔女士饱受其扰。她频频叫苦之余,不免有些担忧:培训班经常出没于小学门口,给孩子送个小礼物就把家长的电话号码套走了,真担心这些隐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现象 礼物做“诱饵”信息被套走

    乔女士反映,她的孩子就读于市区某小学,校门口经常有培训班设摊支点,以玩具、文具、书本等为“诱饵”,吸引孩子在登记簿上留下自己的姓名、班级及家长的联系方式。

    一连多日,记者“潜伏”于市区多所小学门口,果然看到了这一场景。中午放学高峰期,学生们蜂拥而出。等候多时的促销人员趁势一拥而上,拿出提前备好的各式小礼品,如造型独特的铅笔、橡皮或是封皮鲜艳的小笔记本等,先将孩子引至宣传展台前,接着诱导孩子在登记薄上填写一些个人信息。

    “阿姨,我要!我要!”诱惑面前,孩子们很是“踊跃”,围着促销人员迟迟不走。有一些家长拗不过孩子,或是出于贪小便宜的心理,也积极参与其中。现场十分“火爆”,一袋子礼品瞬间发放得所剩无几。

    15分钟过后,人群陆续散去,促销人员“收获”满满。记者以家长的身份上前询问,这些搜集来的资料准备作何用?一家主打“暑期寄宿,家长无忧”的辅导站工作人员透露:暑假快来了,各家培训机构都卯足劲儿做宣传,单纯的发传单如同大海捞针。所以,我们也效仿他人,只要家长、孩子填写资料,就送给他们一个小礼物。

    我们整理后再依次打电话询问家长,确定一下是否有报名意向。”此外,记者留意到,个别促销人员并不属于某家培训机构,也不推广什么产品,仅仅是为了搜集资料而给孩子们发放礼品。一名刚刚上岗的暑期工茫然地说,她只负责搜集家长信息,然后交给公司,别的一概不知。

     影响 频繁被骚扰家长苦难言

    “为了避免放学拥堵,我每天在临近学校的十字路口等孩子。前几天,我等了十几分钟也没看到她,顿时慌了,跑到校门口一看。她正跟几个同学围着一个小摊点,不知道在干什么。我叫了她几声,她也不走。等了一会儿,她兴冲冲地拿了一套尺子跑了过来,说是填写家长电话号码就送。”家住五道庙的宋女士无奈地说,她原本没有在意,没想到这几天频频接到促销电话,令她苦不堪言。

    宋女士思来想去,认为这件事十分可疑。她得知其他家长也有相同困扰后,更加认定自己的个人信息是由此泄露的。她担忧地说:孩子没有安全防范意识,为了得到小礼物,就把自己的姓名、学校、年级及家长的电话号码说了出去。但是,这些信息会用来做什么?没人知道。”暑期临近,各类培训班绞尽脑汁搞促销,填资料,送礼物”成为必备“法宝”。家住青狮南街的何女士饱受其扰,她倒出苦水:“平时,爷爷奶奶负责接送孩子。

    只要看到校门口有这样的活动,孩子想要礼物,老人就参与。他们的防范意识差,总认为不就填个电话号码嘛,打过来不接就是了。其实,事情哪有这么简单。”由于何女士的手机号码绑定着微信,近段时间总能收到陌生人的好友申请。“点开申请之后,来源’无一例外显示‘对方通过搜索手机号添加’,而备注都是某某机构某老师之类的。同时,我一天能接到三四个培训班打来的电话或是发来的短信。”“狂轰乱炸”之下,她很是苦恼,“信息暴露,不能不担心。有的可能是培训班为了扩充生源而广撒网,有的可能不属于任何机构。万一把这些资料贩卖给他人呢?我们留下的信息,可能就是别人的‘作案线索’。”何女士希望,相关部门把好校门口的“安全关”,家长也要提升孩子的安全教育和防范能力,以免贪小便宜吃大亏。

    律师解读 违规获信息或构成侵权

    采访中,一些家长认为“填资料,送礼物”的行为涉嫌侵犯个人信息。为此,记者咨询了山西金贝(临汾)律师事务所律师戴华艳。

    “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戴律师表示,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2009年2月28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七)》增设了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作出修改和完善,修改后,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整合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培训班利用幼儿及小学生等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非法获取家长信息构成侵权。若严重影响家长的工作生活,还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戴律师就家长反映的事件进行解读,刑法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50条以上公民个人信息的即构成犯罪。家长和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提醒大家务必坚守法律底线。”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个人信息安全成为备受市民关注的问题。戴律师建议:日常生活中,在填写或注册网络账号时,如无特殊需要身份验证需求的,应避免使用真实姓名、详细住址等信息;各种账号密码的设置,最好能够形成一套体系,避免使用重复密码,私密性较高的类型,建议设置多个密码用以替换使用;各种二维码不乱扫且非官方应用APP不乱下载。同时,家长务必培养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免个人信息遭泄露。”记者李静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