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临汾小伙的“蓝盔故事”

2018-10-15 20:58: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核心提示“一年的时间,承载着诸多艰辛与不易,美好的时光,留下了许多难忘与回忆。这个地方,铭记了一些难以忘却的事情。故事还长,路也还要继续走,希望对得起自己,也不负众望,做最好的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军人!”写下这段文字的是第四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的战士张鸣。

  当地时间9月21日,维和营官兵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张鸣在和战友完成当天任务后,于晚11时在战友的鼾声中记录下这一天的经历和感悟。沉甸甸的和平荣誉勋章,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被战火和艰辛浸泡过的昼与夜。

  张鸣是谁?

  1994年,张鸣出生于临汾市,2011年年底,张鸣应征入伍。2017年7月初,他主动请缨,加入了第四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

  2017年11月28日,张鸣一行700名维和官兵远离祖国,飞往一个对于他们都非常陌生的地方——非洲南苏丹(朱巴)。

  有“世界火炉”之称的南苏丹,是个饱受战乱肆虐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国家。而维和部队所在地——南苏丹(朱巴)到处弥漫着“一触即发”的险情。在高温难耐、时刻面临生死考验的维和任务区,这名90后勇士时刻践行着中国军人“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担当。

  对于张鸣和他的家人来说,最艰苦的不是训练,也不是环境,而是做出的这个决定,以及漫长的分离。对于维和的危险,家里人都是知晓的,很多时候通讯的不及时、不畅通,会让家人整天提心吊胆、食不下咽。尽管如此,张鸣的亲人还是支持他走上了这条道路,而且对于张鸣来说,作为军人,使命让他必须选择去保家卫国。

  淬火庇山 汗水背后的责任

  行前训练,披荆斩棘。

  2017年7月初,张鸣所在部队接到上级通知,开始抽调第四批人员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张鸣义无反顾报了名。去维和,光有满腔热情和充分的心理准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良好的体能和扎实的技能,因此,他们被安排前往河南庇山进行集训。

  骄阳似火,酷热难耐,气温最高时达38度。整整3个月的行前训练,张鸣和战友们加钢淬火,顶风沙战酷暑,完成了几十个科目的强化训练。每周只休息一天,早上5时起床,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只为熟练掌握各项技能,更好地完成维和任务。

  在这期间,他们还要接受上级的考核,看着一部分战友失落地离开,张鸣暗下决心,用最佳状态迎接各种挑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顺利通过考核,正式成为中国第四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700人中的一员。

  “此次集训,铭心刻骨。这是我当兵7年以来,所经历的最难忘最苦的一次集训,但我们从未懈怠。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严要求、高标准地为这次集训画上圆满的句号,也给自己一个满意的交代。”张鸣说。

  忠孝难全 军人责任的呐喊

  信心满怀,出征在即。

  2017年11月初,集训官兵返营,开始了出国前的全面准备工作。

  “出征前,家人行驶了近5个小时的路程来看我。虽然一直在克制,看到亲人们的瞬间,我的眼泪还是忍不住流了下来。”张鸣说,那一刻自己的心情很复杂,他紧紧攥牢与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陪他们吃饭,参观干净整洁的营区,看自己摸爬滚打的训练场,陪他们走过每一个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但时光好似流沙,越攥逃得越快,离别的那一刻,张鸣向家人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就这样,700名维和勇士带着“树立中国军队形象,传承飞虎精神荣光”的信念,飞往异国他乡执行维和任务。

  为国出征 责无旁贷的使命

  使命召唤,踏破山缺。

  “记得那天,送我们去机场的大巴缓缓驶出营区,车队行驶了大约近两个小时的路程。我坐在紧靠窗户的一侧,看着车窗外的景物正飞快地向后倒去,思绪万千。当带队首长告诉我们新郑机场到了,我才从那种无法形容的意境中走了出来。”张鸣回忆着出征前的一幕幕,看着手中的机票护照,看着机场上贴着的送行标语,听着出征送行仪式上上级首长的殷切期盼与问候——“一个不能少,坚决完成任务,等待我们胜利凯旋”,在场的官兵无不感慨万千。

  维和征途 穿越战火的担当

  时间的齿轮拨转到2017年11月29日,天空骄阳似火。历时一天一夜,维和战士顺利抵达南苏丹(朱巴)机场。

  “刚下飞机,就感受到了来自于赤道国度的炙热,仿佛是在用这样一种热情的方式迎接我们。”张鸣说,在国内也曾了解到这个国家一年当中没有四季之分,常年处于夏季。虽然心里早已做好了迎接一切困难的准备,但是炙热的天气还是带来了不适应。我们列好整齐的队伍,进行了一次全体点名。我站在队伍当中,看着周围的环境,映入眼帘的并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高楼大厦,看到最多的只有当地人那缓缓的步伐。在他们的眼神和表情当中,可以看得出和平统一、停止战乱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是这个国家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车队缓缓驶入面积仅有一平方公里的UN/House,过了一两分钟,便到达了中国营,它就是维和官兵需要生活和战斗一年的地方,也是大家在这异国他乡一个温暖的“家”。看到前三批维和官兵精心维护和努力建设的充满“家”的气息的中国营,上级领导全面分析了这个国家以及当地的安全形势,张鸣更加明白了肩上所负的责任。

  “按照联合国任务区分,中国维和步兵营的任务主要有UN/House外围观察警戒哨位、武器禁区巡逻、难民营搜查、UNDP联合国副特别代表护卫、各类长短巡逻护卫任务,以及联合国赋予的其他各项任务。”张鸣说,UN/House外围武器禁区巡逻,存在着诸多随时可爆发的未知危险。时常会有不明武装人员持枪闯入我们武器禁区,有时甚至与我们枪口相对,情绪都异常激动。有时他们还朝天鸣枪,欲警告并恐吓我们,要求我们不要置理他们的错误行为……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与随行的联合国警察进行协商,并及时向联合国报告具体情况,然后由联合国警察出面协商,加之我们强硬的态度,武装人员最终都会妥协,退离UN/House武器禁区,才使这些事情得以平息。”

  难民营搜查,是具有很大安全风险的任务。它是针对联合国难民营所进行的安全大排查。在维和营地附近有1号和3号两个难民营,人员种族和各方势力都鱼目混杂。虽说每个难民营都有内部安保组织,但都不是很太平,矛盾冲突依旧不断。每次搜查,都会查获许多管制刀具,甚至枪支弹药。除此之外,诸如聚众闹事、持械斗殴、游行示威等事件时有发生。

  记得有一次,仅是因为难民营中一个小孩的偷窃行为,引发了两个难民营人员之间的冲突。从一开始小部分人员的持械斗殴,最终演变成成百上千人的大规模冲突,那种场面是我从未遇到过的,至今想起仍揪心、痛心……”张鸣感慨地说。

  长巡护卫,是任务之中最繁重的。

  “长巡中,需要在野外宿营,水电自给自足,食物供给也很有限。当地道路或陡或窄或颠簸,车队艰难前行,还要时刻警惕武装分子的突袭,大家精神高度紧张。我参与的只有其中两次,詹布和耶伊各一次,每次大约十几天。在赴耶伊长巡中,最惊险的一夜就是3名持枪分子在距离我们基地150米处朝天开枪,我们也进行了应急处置。从詹布长巡回来后,接替我们的联合国维和友军就遭遇不明武装人员的袭击……”

  维和所感 触动心弦的信念

  “每当看到这里的难民,尤其是那本应该坐在教室里面上课的孩子们,却因为战乱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看到我们,他们总会追在巡逻车后面大喊China//good,并用不标准的中国军礼向我们致敬,从而乞求我们能够给他们一些食物,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和平的重要与家庭的温暖,也让我强烈地认识到,只有国家繁荣昌盛才能保证人民的幸福生活。”张鸣说。

  忙碌、危险的日子充实而又充满未知。张鸣说:我知道,远方的亲人牵挂我,就像我牵挂着他们一样。每一天在梦里都是家乡的挚爱,每一天在现实中都是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谈到忠与孝,张鸣说,他一直将一名维和军人母亲说过的话作为标准“儿子对祖国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图片由张鸣提供)

  记者感言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维和军人时的情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我目睹了头戴蓝色贝雷帽、身穿迷彩服、足蹬作战靴、两臂分别佩戴中国五星红旗和蓝色联合国旗帜臂章的中国维和军人的威武英姿,令我崇拜不已。10年后,我有幸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他们。

  90后主人公张鸣把维和经历视为军旅生涯中最荣耀的篇章,他向我讲述了这一年维和所经历的故事。

  因为远在异国他乡和考虑到当地形势的严峻性,张鸣对家人报喜不报忧,通过对他深层次的采访,一桩桩惊心动魄的事情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但是因涉及一些敏感问题,没能将故事一一采写出来。张鸣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份大写的国际之爱!

  让我们一起祈愿世界和平安宁,祈愿这些维和勇士平安归来!

  记者 赵文家 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