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这些年,行走在干净整洁的大街小巷,市民们总会由衷地称赞: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丽了!”此时,我们应该感谢为城市面貌默默付出的环卫工人,他们是最美丽的人。
一年365天,无论寒冬酷暑,还是风霜雨雪,一抹抹橙蓝色风景遍布市区。他们以辛勤的汗水换来城市的文明,以平凡的举动诠释“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10月26日是山西省第22个环卫工人节,记者走近这个可亲可敬的群体,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工作与生活。
席志娟 一家两代六个环卫工
你见过凌晨3时的市区是什么样子吗?你见过空无一人、偶有汽车经过的向阳路吗?……他人不曾见过的风景,却与环卫工席志娟日夜相伴。每天,她和“战友们”用忙碌的脚步唤醒沉睡的城市,用粗糙的双手迎来整洁的街道。
10月24日下午,到了约定的向阳路中段,记者远远望见一个身材瘦削的女子。她身着橙蓝相间的环卫服,一边弯着腰缓步向前走,一边低着头专注地看着地面,但凡有烟头、纸屑都躲不过她的“火眼金睛”。只见,她一只手快速挥动扫帚,另一只手及时送上垃圾袋,瞬间将脚下的垃圾“一网打尽”。
直到记者唤她“席师傅”,她才猛然抬头,略带羞涩地说:“不好意思!习惯了低头干活儿!”确实,席志娟是向阳路清扫班班长,她和同事担负着从郭家庄十字路口到临汾市中心医院的清扫工作。从凌晨3时一直到中午1时,他们一直保持着低头、弯腰、扫地的动作,常常累得腰酸背痛。若是路面有口香糖或是沉积的饭店泔水,他们还得蹲下身子,用刷子蘸上火碱反复冲刷地面。时间一长,甚至落下了“职业病”,腰背总是挺不直。
这活儿又苦又脏又累,但席志娟一干就是18年。有时,过路人看着心疼,忍不住劝她:“趁着年轻赶紧换个工作,保准比扫马路轻松还赚得多。”她只是淡淡一笑,继续投入忙碌。在她看来,能够成为大家眼中的“城市美容师”,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这份工作虽是低头清扫,却能让她抬头做人。
最令席志娟自豪的不是她的工龄,而是她来自“环卫世家”。说到这儿,少言寡语的她一下活跃起来,她笑着数了起来:“我婆婆是资深环卫工,从1995年干到退休。在她的影响下,我和婆家大嫂、大姑子先后当上了环卫工。七八年前,我把我丈夫还有娘家姐姐都拉来了,大家一起干多有劲儿。算下来,我们一家两代出了6个环卫工。”
“这些年,我们一大家子就没有凑齐过,更没有吃过一顿真正意义上的团圆饭。虽然大年初一到初三可以休息,但我们还是主动按时到岗,真心放不下这份工作。”席志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婆婆常说,我就爱干环卫,别的工作叫我都不去’。现在,我终于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
“把咱们的街道扫得干干净净”是席志娟和家人的工作准则。经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城市街道焕然一新。途经的市民时不时称赞:这地儿干净的,穿白衬衣随便打滚都不会脏。”
市民的肯定就是对环卫工人最大的鼓励。席志娟朴实地说:“环境好,市民高兴,我们就开心。”
李新保夫妇 每天只有“一面之缘”
这些年,遍布市区、主题不一的公厕不仅方便了广大市民,还成为街头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更是闻名全国的一张“临汾名片”。在临汾公厕堪比五星级的背后,有许多“幕后功臣”默默奉献,公厕管理员李新保夫妇便是其中二员。
10月24日上午8时,54岁的李新保准时来到水厂十字路口东北角85号公厕。与他交接工作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自从干上这份工作,他们夫妇只有每天交接班时才能打个照面,匆匆说上几句话还大多围绕着工作。常来如厕的一位市民打趣道:你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干着同一份工作,却过着‘异地生活’。”
他上班,她回家;她上班,他回家。虽然每天只有“一面之缘”,但他们从无怨言,对工作永葆热情。这座公厕位于繁华地带的十字路口,紧挨着住宅区与商业区,过往市民多不胜数,日均如厕人流量能达到三四千。人多,工作量自然大。他们需要时时刻刻盯着公厕内的设施,地砖湿了就赶紧拿拖把清理干净,纸篓满了就及时更换,镜子花了就抓紧擦拭干净。
别看小小一个公厕,却需要耗费许多精力。从上班那刻起,就没有闲的时候。临近中午,一个小高峰刚刚过去,李新保立马洗好抹布去擦拭厕所隔板。进入女厕之前,他特意大声喊了一句:“我要进来打扫了,女同志注意关好门!”虽然提醒过了,但他依然小心翼翼地推开一间显示无人的厕所,先透过门缝确定里面没人后,再敞开门来擦洗。
记者留意到,他拿着抹布顺着一个方向来回擦,同时不断变换着抹布的不同面,手速快得像一名魔术师。他习以为常地说:要想把活儿干好,就得讲究多点儿。先把干净的抹布叠成8面,擦的时候要么从左到右,要么从上到下,就跟刷油漆一样,千万不敢胡乱抹。还有,擦完一小处之后,赶紧把抹布换个面再接着擦。此外,擦镜子、水龙头、蹲坑都各有讲究,遇上如厕的市民不小心留下的粪便及呕吐物就更要精心清扫了。”
环顾公厕内部,墙面、地面整洁如镜,没有一丝污迹,空气中毫无异味。每次听到有人赞叹公厕的环境好,李新保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公厕的美丽来源于他的经验,而他的经验来源于用心。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和妻子双双下岗,之后卖过衣服、送过饭、跑过出租。直到8年前,他们实现了二次就业的梦想,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倍感珍惜。
“我们浑身都是干劲儿,一心想把公厕收拾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李新保颇为自豪地说,“这几年,公厕已经成为临汾的‘景点’,经常有外地游客特意来瞧瞧。他们都说,临汾可真是大手笔,把公厕都建在了寸土寸金的好位置,可是方便了临汾市民。而且座座都有特点、有文化,一厕一景名不虚传’。我听了之后心里美滋滋的。”
唯一令李新保夫妇遗憾的是,越是节假日工作越忙,陪伴老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好在家里的老人都能谅解,对他们的希望只有一个:“把工作干好,为咱们的城市多出点儿力。”
杨建英 有“大家”才有“小家”
当同龄人衣着光鲜地逛街时,她却钻在小巷子里,与死角垃圾“作斗争”。常常是干干净净出门,蓬头垢面回家。
她就是市环卫局东城环卫所的管理员杨建英,别看不到30岁,却是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自去年环境卫生大整治开始,为了给市民创造一个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为了让临汾以一个全新的姿态迎接山西旅发大会,她和同事一直奔波在背街小巷及无人居住的空旷院子,一次次进行排查和清理死角垃圾。
今年夏天天气阴晴难测,动不动就是一场大雨。雨在下,可工作不能停。杨建英和同事冒雨排查五一东路商务局家属院时,发现一座废弃的老房子成了垃圾的孳生地。由于常年无人居住,门框上的玻璃已经破碎,一把生了锈的锁无法打开,怎么用力推门也推不开。
杨建英灵机一动,依靠自己瘦小的身躯从狭窄的大门破损处爬了进去,再忍着房内难闻的霉味和垃圾的腐臭味,一点点地将垃圾清理出来。像这种废弃院子的死角垃圾,她已经记不清义务清理了多少了。她和同事不是拾荒人,却比拾荒人看到垃圾还要“亲”,他们从不挑肥拣瘦,只要有垃圾,不管在哪里,不管量多大,他们都要想方设法“收入囊中”。
杨建英正是好年华,但穿上环卫制服就担起责任,拿起扫帚就奔赴“沙场”。一年到头,基本上没有节假日。每当年幼的孩子向她投来渴望的眼神,她总是“残忍”拒绝。答应孩子的事儿,很少办到过。就连接送孩子,都成了一种奢望。
小巷里,昏暗的路灯下,杨建英瘦小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扫帚与地面摩擦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孩子打来了电话,她简单安抚几句便又投入工作。她道出了“战友们”的声音:我们也是城市中的一员,环境好了,谁都舒心。先有‘大家’,再说‘小家’。”
几多辛苦,几多劳累。在平凡的岗位上,环卫工人奔走在晨雾里、忙碌于灯火下,用心血和汗水谱写着一年365天的“美丽乐曲”。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请向这些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