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之初,懵懵懂懂;相恋之时,文字传情;经营生活,彼此包容……11月1日,记者走近闫惠芬、张喜跃夫妇,聆听他们相濡以沫、温暖感动的“金婚故事”。
一见钟情 携手今生
说起和老伴儿的缘分,今年72岁的闫惠芬不禁将岁月的时针调拨到了五十年前。
“记得那是1967年,当时的我在大同医专上学。一个女孩子独自在外学习生活,家人不免有所担心。就这样,在父母的介绍下通过一次简单的相亲,和当时在原太原东站火车站工作的老伴儿结下了一生一世的缘分。”闫惠芬笑着说,初次见面,张喜跃的干练与成熟便吸引了她的目光,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周一封信便成了两人传递情爱的唯一方式。
1968年正月初三,在家家户户过年的喜庆气氛中,闫惠芬和张喜跃终于情牵一线,喜结连理。“那时,我已在原夏县人民医院上了班,结婚时一无所有,就连大婚之日的‘婚房’都是我们俩和公公拿起锄头,一下一下挖出来的土窑洞,所有费用加起来不过50块钱。”闫惠芬不禁感慨万分。
换位思考 互相体谅
1971年,闫惠芬夫妇回到临汾安家落户,当时在市第四人民医院从事护士培训与教育工作的她,因为整天奔波忙碌,老伴儿张喜跃成为她坚强的后盾。
“由于工作非常忙,家务活和照顾子女的重担就落在了老伴儿肩上,对一个男人来说,面对这些琐碎事儿,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闫惠芬说,退休之后,两人互换了角色,她在厨房烧饭,老伴儿帮忙打下手,简单平凡的日子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少年夫妻老来伴”的含义。
“过日子难免有个磕磕绊绊,要想维系好一个家庭,就必须做到换位思考,包容对方。尤其是当两人发生‘冲突’时,一定要多想对方的优点与长处,切记‘祸从口出’,特别是不要轻易说出‘离婚’二字,那将比利刃更加锋利,会刺痛彼此最初的那颗真心。”张喜跃说。
老有所为 发挥余热
作为尧都区车站社区第三网格的信息员、巾帼志愿者、关工组辅导员,已是古稀之年的闫惠芬依然奋战在社区建设的第一线,尽职尽责、乐此不疲。
“组织合唱团唱歌,她带头自掏腰包打印歌词;自费购物,为辖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与关怀,她是大家眼中的‘热心肠’。
每年寒暑假,作为关工组辅导员,她和其他人一同带孩子们参加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公益劳动,陪伴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假期。”看到整天忙碌且充实的闫惠芬,张喜跃也为老伴儿点赞。
携手风雨五十载,此生共度“金婚情”。今年是闫惠芬、张喜跃金婚之年,为了纪念这一美好时刻,两人还为彼此挑选了一件羽绒服作为礼物,用他们的话说,平平淡淡过日子,简单幸福共今生。”记者成华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