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以前是有啥穿啥,现在是穿啥有啥。”回到市区九州花园小区,打开衣柜,56岁的齐云霞犹如走秀的模特一般,先是展示了一袭宝蓝色滚金边的对襟旗袍,接着换上一套宽松自在的品牌运动服……在变装的过程中,她笑嘻嘻地说:如今,服装不仅仅是生活必需品,还是装饰品,很多时候不是因为需要才买,而是看上什么买什么。”
曾经“黑灰蓝”
渴望“有色彩”
对于追求时尚的现代女性而言,最尴尬的事儿恐怕就是“撞衫”了。但是,在40年前,撞衫”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儿。无论男女老少,所穿的衣服款式大多一样,主色调都是黑、灰、蓝。
“改革开放以前,受生活条件制约,人们对服装的追求很简单,只要有穿的、冻不着就行了。”齐云霞回忆道,那个年代,时兴的布料有凡尔丁、的确良等,这些布料制成的衣物穿上硬邦邦的,舒适感不好。即便如此,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到,商店门前经常出现为了一块布料排上好几个小时长队的情景。但是,人们对衣物的预算很有限,好不容易买到的布料一定要攒到过年才做新衣服。
齐云霞是家中最大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儿。因此,手巧的母亲尽量不让她在穿着上受委屈,总是想方设法给她多做两身衣服。她至今记得:母亲会把裁剪下来的布头用于打补丁,或是给短了的裤子续一截。我的衣服小到实在没法穿,母亲才改一改留给弟弟们。常常是一套衣服,要穿好几个孩子,直到上面落满密密麻麻的补丁。”
在贫寒的岁月里,爱美的齐云霞常常与压抑的黑、灰、蓝“打交道”,她渴望拥有一套色彩鲜亮的衣服。说到这儿,她想起一桩往事: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刮起了一阵‘军装风’,谁要是穿上一身绿军装,再背上一个军用挎包,那绝对是村里的焦点。我最好的小姐妹就有一套哥哥退伍后带回来的军装,她时不时穿去学校显摆,许多人都稀罕不已。可惜,家里无人从军,我只有羡慕她的份儿。”
打开“新大门”
吹进时尚风
改革春风吹进门,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街上少了缝缝补补的衣服,少了千篇一律的颜色,多了新颖的款式和亮丽的色彩。那个时期,电影明星的打扮就是时尚风向标。
“改革开放初期,日本电影《望乡》和《追捕》引发轰动,剧中人物的穿着掀起一股‘追星潮’。烫一头小卷发,戴一款‘蛤蟆镜’,再穿一条上窄下宽的喇叭裤,别提有多时尚、有多美了。走出家门,时时都能接受注目礼。”齐云霞笑着说,过了几年,国产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又让红裙子火了一把,真正解放了女性的审美与追求。大家不再顾及传统眼光,踊跃追赶时尚,蝙蝠衫、健美裤等奇装异服随即流行起来。”
虽说生活日渐转好,但人们的钱包依然不充裕,新三年旧三年”的穿衣习惯照旧保留着,就连“时兴什么穿什么”的齐云霞也得精打细算。她遗憾地说:上世纪80年代末,我的月工资是42.5元,在当时算是‘高薪人士’了,但也舍不得花大价钱去买衣服。那时,我在市区财神楼中街的衣服摊上看上一条售价13.6元的斜格短喇叭裙,纠结了许久,还是放弃了。”
跨进上世纪90年代,人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量体裁衣的裁缝铺倍受追捧,爱美的齐云霞自然是常客。打开尘封的衣柜,齐云霞翻出一摞摞充满年代感的衣服。她一件件比划着,并兴致勃勃地说:那时,工贸、一百大楼引进了许多品牌服装,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有些贵。我和同事常常去商场看款式,然后再找裁缝来制作,能省下不少钱。而且,布料的花色不断丰富,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
“百花”齐绽放
选购“挑花眼”
进入21世纪,以往街头巷尾的裁缝店渐渐落寞,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成衣店。人们也告别了“扎堆追赶时尚”的盲从时期,穿衣打扮讲究个性,服装的款式和色彩更加多元化。喜欢逛街的齐云霞不禁有“挑花眼”的困惑:件件都好,不会选了!”
“这些年,市区开起了一家又一家大商场,各种品牌服装应有尽有。任一类型就有上百种款式,花色还各不相同。女儿陪我一逛就是一整天,连吃饭都能在商场解决。”齐云霞乐呵呵地说,除了商场以外,我也喜欢在网上淘衣服,就连我刚识字的小外孙女都知道怎么‘淘宝’。回想过去的苦日子,现在的生活真是比蜜还甜。”
随手翻一翻齐云霞的衣柜,真是“百花齐放”,衣物种类比年轻人还丰富,可她却不“满足”,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她打趣道:年轻的时候,身材好却没钱,想买什么也买不着。退休以后,兜里充实了,身材却没了。我现在的目标就是练出健美好身材,想穿什么都能穿得更好看。”
从“没得选”到“挑花眼”,齐云霞的“穿衣史”映射着时代的发展与百姓的生活变迁。如今,随时添置新衣服已经司空见惯,家家户户的衣柜几乎都是满满当当。走在市区的大街小巷,时尚、个性的穿着打扮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展示着百姓们幸福美好的生活。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