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随着新年的临近,我市各大服务行业抢抓商机,大力组织适销货源投放市场,以节日为契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掀起节日消费的新高潮。从今天开始,本报将持续推出《新年消费市场热点扫描系列报道》,从大众最为关心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对节日消费市场进行多方位扫描,探寻我市节日消费市场的新气象、新变化、新商机,力求为市民备战年货奉上全面、贴心、有用的消费资讯。
因与春节临近,每年圣诞、元旦等节日都成了商家们大搞促销活动的好时机。无论是实体商业还是电商平台,以节日为噱头的促销活动五花八门,各大商圈人气爆棚,商家们也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客流、拉动消费,年关消费市场一片红火。
节日气息迎面来
购物正当时
近段时间以来,以节日为噱头的促销活动尤得消费者欢迎,每次大型促销,各大商场周边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附近街道拥堵的路况足以印证这一点。
尤其是市区生龙国际、五洲购物中心、安达圣新天地等商业综合体,颇受市民青睐,每到节假日,人气高涨。市民贺娟表示:“近几年来,市区接连新开的几家大型商场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为市民们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体验。节日期间活动力度大不说,商场还有额外的抽奖送礼环节。除此之外,商场内温度适宜,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穿着棉衣、冒着风雪,一家店一家店的进进出出了。”正如贺娟所言,我市商业综合体的崛起改写了以往传统、单一的销售模式,为市民开启了全新的购物体验,交通的便利、功能的齐全、消费的便捷、环境的舒适、超值的服务等均优于街面门店传统、单一的营销模式。也正因如此,近几年时间里,很多品牌商家纷纷转战大型商场,以求分得一杯羹。
记者长时间观察发现,年关的消费市场每每搞促销时,各大商场内除了商务男装区的消费客流较少外,珠宝区、女装区、化妆品区、休闲品牌区、儿童服饰区、玩具区等区域的销售甚是火爆,销售人员忙前忙后,没有片刻休息;结账台前排起长龙;餐饮区更是一位难求……即便商家在促销之前已囤足货源、做足准备、全员上岗、蓄势待发,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却很高涨,一些颇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货架几近售空。
线上线下频促销
消费趋理性
除了实体商业外,各大电商平台也不甘示弱,从“双11”“双12”到当前的“年货节”,从我们熟知的天猫、京东、苏宁易购这些大的电商平台,到如今拼多多、贝店、每日一淘等新兴电商,网购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快递行业逐年投递数量的递增中就足以得到印证。
曾经一度热衷于网购的燕子称,时下电商平台的增多,消费者的选择权越来越多样化,就连米、面、油这些日常用品都在网上买,不仅便宜,还有快递直接送货到家,省劲。燕子说:“现如今,电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即便搞活动,商品的差价也相差太大。作为消费者,我不会再像之前一样每每搞活动大肆屯购商品,有需求的时候再买,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闲置和浪费。
随着消费渠道的多元化和消费方式的便捷,消费者自身的消费理念日渐趋于理性。市民赵女士表示:“现在,商家动不动就搞促销活动,除了我国中秋节、元旦这些传统节日和西方的平安夜、圣诞节外,‘双11’‘双12’这些原本不是节日的日子也让商家拿出来炒作。尤其是后半年,各种名类的节日促销相隔时间较短,促销活动一茬接一茬,且力度大体相同,因此在消费时,市民有越来越多的时间思考,现在的每一笔消费都能做到理性消费。”
微商大战“朋友圈”
且买且谨慎
除了各大商场、电商平台外,万能的微信朋友圈也瞄准年前这一时机,推出各类年货商品。
舟山带鱼、赣南脐橙、海南芒果、大连海参……1月10日,家住市区三和小区的刘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朋友圈,她说:“早在一个多月前,朋友圈里就有不少微商开始推销各式各样的年货产品,尤其以各地的土特产为主,图文并茂的推销广告着实叫人心动。”但在选择的过程中,她还是会三思而后行,尽可能地规避开易腐易烂、无质量保障的商品。
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通过朋友圈购买年货的市民不在少数,大多以熟人捧场为主,然而,对于朋友圈的年货,赞的人有,贬的人也不少。
曾有过被朋友“杀熟”经历的小钰说:“朋友圈卖东西卖的大多是人情,年货也不例外,万一遇到‘三无’产品,收不甘心,退也不好退,还是在实体店买最安心,看得见、摸得着;或者是在淘宝、京东等大的电商平台买,起码售后有保障。”小钰坦言,微商经过这几年的“大浪淘沙”,很多质量无保障的“三无”产品在市场中无立足之地,被淘汰出局,但不得不正视的是,微商仍然存在监管难、售后难、维权难的弊端。
在此,记者还是要提醒广大市民朋友,不管以怎样的方式购买年货,不管有着怎样的购物理念,在置办年货的过程中,还是应做到理性消费、适量购买,开开心心去迎接新的一年。
记者 卢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