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我去年年底办过一张健身卡,当时健身房的工作人员说,只要预存100元,就能全年在这里享受健身服务。”
据市民郭女士反映,因为预存数额不大,考虑到“性价比”高,她就带着一群热衷于健身的朋友一起办了卡。“当时健身房还在装修过程中,健身房的工作人员说开春这里的健身器材就会配备齐全,我们就能尽情锻炼了。”
没曾想,今年年初,健身房已经人去楼空,郭女士和朋友的钱打了水漂。“虽说100块钱金额不多,但好多人去办卡,这就损害了不少人的利益。这次经历给我敲响了警钟,千万不能贪图小便宜!”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与郭女士一样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家热衷于为消费者提供“预付式消费”服务,美容卡、足疗卡、健身卡、购物卡等等,涉足领域不一而足,却也日渐乱象丛生。
那么,预付式消费模式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从消费者层面考虑,办卡后,消费者可以获得预存返现、较低折扣等优惠,这对消费者具有不小的诱惑,按理来说是个既能促进商家招徕客源又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双赢’策略。”市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对预付式消费的正面价值给予了肯定,却也对相关领域频出的纠纷投诉不无忧虑,“但事实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已经预付费用的消费者和信用资格不明的各类发卡商家之间的责权利并不对等,信息也不透明,这就导致了此类纠纷投诉数量的日益上升趋势。”
据市消协提供的信息显示,去年全年市消协共受理预付式消费纠纷投诉40件,占投诉受理总量的2%。占比看似不高,但近年来已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消费维权的热点和难点。
采访接近尾声时,市消协工作人员再次提醒广大消费者:“莫贪小便宜。一旦出现问题,预付式消费往往维权艰难。建议消费者尽量不办预付卡,实在有需要,相同领域最好只办一张卡,而且要尽量选择从业时间较长、口碑较好的商家。”
相关链接
预付式消费——
预付式消费,也叫提前消费,是指顾客预先向商家交付一定额度消费金额就可以用类似整存零取的方式享受到服务,有时还可以获得商家承诺的额外优惠。
预付式消费一方面为顾客提供便利,省却了每次交纳现金的麻烦,消费价格也低于正常消费价格;另一方面,商家可一次性预收顾客的金额,相当于抓住了一个固定的客源,所以预付式消费在相关行业尤其是服务行业颇为盛行。
记者 安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