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动广大党员深入学,学用新思想在全市蔚然成风;抓基层、打基础、强能力,“三基建设”对全市工作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有力;激励干部“想为”,激发干部“敢为”,助推干部“善为”,攻坚克难、奋发作为的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机制、创优环境,“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逐步形成……回眸2018年,全市组织系统目标坚定、步履铿锵,在砥砺奋斗中书写了组织工作的精彩“答卷”。
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聚焦市委中心工作大局把方向、谋思路、定政策、促改革,在优化组织工作布局中强弱项、补短板、抓协同、促整合,不断夯基垒台、积厚成势,为临汾在“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加强理论武装 践行“两个维护”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的高点,首次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全市组织系统坚决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一切,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体现到主责主业的各方面、全过程。
忠诚源于理论清醒,追随来自坚定信仰。市委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采取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中培训等形式,推动领导干部持续带头学、广大党员跟进深入学,市县两级开展学习研讨交流57503次,举办党校主体班次29期培训干部1294人次,举办轮训班57期培训干部10921名。一次次洗筋伐髓,一次次立根固魂,广大党员干部把“两个维护”融入到思想灵魂深处、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形成万众一心、矢志奋斗的磅礴力量。
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原动力”。全市组织系统严把方案制定、材料审核、现场督导“三道关”,指导全市233个县级以上领导班子、9847个基层党组织高标准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1613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双重组织生活,21.3万余名党员参加民主评议,通过严格的党内生活锤炼,各级党组织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凸显。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指导意见》,全面实行报备制和预告制,主题党日活动的“党味”更加浓厚、程序更加规范、实效不断增强。
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鲜明主题为主线,把遍布在各地的红色资源串联起来,构建起以“11个市级党员教育基地、110个精品课程、80名优秀师资”为主要内容的“一基地两库”党员教育资源体系,变现场为课堂、变素材为教材、变讲解为互动,先后有27600余名党员在情景交融中触动思想、触及灵魂。与市电视台联合制播党建栏目《初心》12期,举办“坚守使命·记录先锋——高本增党员电教作品研讨会”,评选表彰宣传343个群众身边的“两优一先”典型,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对标先进、见贤思齐,铭记身份、不忘初心,脚步不歇、前行不止。
●强化政治功能 着力“夯基垒台”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力是组织生命力的具体体现。过去一年,全市组织系统全面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按照“重心在基层、工作到支部、服务到群众”的工作思路,着力增强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实现民心在基层聚集、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
抓基层、打基础、强能力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面对新时代新使命的迫切需要。一年来,聚焦“三基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坚持工程式推进、项目化管理、清单制落实,形成了“总体谋划、梯次推进、持续深化”的工作格局。市财政专列4200万元奖补扶持资金,撬动各地各部门投入7.2亿元,推动“三基建设”和基层党建重点任务选题立项、集中攻坚,全市乡村运转经费高于省定标准,社区工作运转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达到20万元以上;持续提高乡镇干部工作补贴,实现乡镇干部收入高于同级别县直机关干部;完成2938间乡镇干部周转房建设任务,稳步推进66个乡镇2.7万平方米办公用房填平补齐工作,乡镇“五小”建设全域提标、全面提质……一组组鲜活数据,折射出工作触角不断延伸、覆盖范围不断扩展、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彰显出“三基建设”对全局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作用日益增强。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关键在党的领导。一年来,全市组织系统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倾心倾力、绷弦铆劲,最大限度凝聚推动脱贫攻坚正能量。突出关爱激励,注重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市县两级提拔使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279名,极大地激发了扶贫干部士气。从严管理约束,构建“线上线下”贯通衔接的干部驻村帮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精准管理,确保人在心在、“扶”则有效。出台《2018-2020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全年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4%,增强了贫困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集中培训基层党组织书记470名,调整撤换54名,一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重新焕发生机,脱贫攻坚的活力明显增强。过去一年,隰县、蒲县、古县、浮山4个贫困县完成了“摘帽”评估,全市163个贫困村退出、5.2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查看全市脱贫攻坚进程图,每天都有新变化,每处都有新气象,脱贫致富之花开满平阳大地。
城市基层党建全域推进。各县(市、区)健全党在城市基层的组织体系,扎实推进系统建设、整体建设,构建起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社区活动场所提档升级亮点突出,最新数据统计,全市209个社区活动场所实现500平方米“全覆盖”,其中70个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这些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社区活动场所,如雨后春笋,遍布在各个城区。“上半场”硬件设施建设扫尾收官,“下半场”便民服务透出股股温情。各地以活动场所为依托,聚焦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政府、社会、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生活服务,延伸法律服务,丰富文体服务,做好关爱服务,创新党员服务,通过精细化的服务体系,让社区居民切身感受到了有温度的党建。与此同时,强化“分类别具体指导、分领域统筹推进”的精准导向,根据机关单位、高校、中小学校、国企、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和园区不同特点,分类施策推进,集中发力攻坚,各领域基层党建形成整体提升、全面加强的工作格局。特别是抓住园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的区域集聚特点,着力打造以广奇财富中心为代表的楼宇党建指导站,推进以新百汇市场等为代表的商圈市场党建综合体,建立以兴荣物流园为平台的物流行业党建联盟,形成一批区域化党建工作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党建覆盖和党组织作用发挥同步提升。
●激励约束并重 激发“关键之力”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全市组织系统紧扣“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目标,健全完善“五大体系”,一盘棋谋划、一张网布局,以实的措施激励干部,以严的纪律管理干部,激活新时代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奋斗激情。
突出政治标准,严把选人用人关。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一时”与“一贯”贯通起来,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表、析其里,深入考察干部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对政治上不合格的“一票否决”。坚持“凡提四必”、动议即审,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调整市管干部177人次,使选人用人成为无声的导向、无形的令牌。
激励有温度,严管有力度,担当作为才能蔚然成风。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实施办法》,从制度机制层面入手,突出正向激励和关心关爱,对干部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实干担当者近无虑、远无忧,心劲十足工作、心轻气爽生活。3名优秀干部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全省敢于担当、奋发有为先进典型,并全部提拔重用,树立了让担当有为者有位的鲜明导向。结合2018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开展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情况评议和担当作为先进典型推荐工作,引导干部为先进典型点赞、向身边榜样看齐。加强日常严管约束,把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统一起来,充分运用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核查、经济责任审计、“一评议两报告”等监督成果,全年提醒、函询、诫勉干部144名,让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
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向“最高端”学,向“先行区”学,邀请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等专家分批来我市授课,在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举办高端培训班46期,提高了广大干部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落实《关于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办法》,选派95名干部到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锻炼,6名副县级干部到县(市、区)挂职,26名干部到信访、环保等部门挂职,越来越多的“好苗子”外到发达地区、内在吃劲岗位,开阔眼界、经受磨炼、成长成才。加强源头培养,对384名党群系统公务员和选调生进行初任培训,帮助其走好从政第一步。
“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聚焦中央和省委、市委新精神新要求,突出对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脱贫攻坚、生态环保、扫黑除恶等工作的考核评价,考出了“想为”的精神状态、“敢为”的担当境界、“会为”的能力水平,让干事创业成为临汾大地的最强音。
●厚植人才沃土 汇聚“最强大脑”
决胜全面小康、争当全省转型发展排头兵,临汾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望人才。全市组织系统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政治引领吸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市委重点战略优化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素质人才支撑临汾高质量发展。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强化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倾向,倡导同行评、市场评、社会评,顺应了广大人才的期待,释放和激发了人才发展活力。强化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完成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年度48项任务,打破“藩篱”、融化“坚冰”,推动改革“红利”释放人才“红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集聚,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孵化,催生总投资达30.36亿元的6个人才项目相继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是牵引。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精准引才、靶向引才,推动临汾市人民医院、山西光宇照明、蒲县中宏科技3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院士工作站,实现我市院士工作站“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建立临汾市高层次人才信息库,评选认定高层次人才418名。举办招才引智座谈会、推介会46场,吸引人才落地2000余名。优秀人才竞相涌现,让创新创业有了更多“领航者”。
党管人才,既要重物质、又要重精神,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的有机统一。举办5期“爱国·奋斗”主题研修班,对高层次人才和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进行集中教育培训,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奋斗精神、奉献意识。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市级人才专项资金从80万元提升到580万元,各县(市、区)列入财政预算的人才专项资金达到5158万元,撬动全市各类人才资金投入1.7亿元。修订完善《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管理办法》,落实工作补贴、健康体检、走访慰问等政策待遇,真正做到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打铁必须自身硬。全市组工干部按照建设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模范部门的要求,讲政治锻造忠诚品格,强培训锤炼过硬本领,抓“三基”提升工作效能,严纪律树立良好形象,不断提升思想纯度、涵养无私气度、强化务实态度、保持情感温度、淬炼自身硬度,组织部门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启新程。全市组织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只争朝夕、夙夜在公的精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不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和水平,奋力开创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记者 李辉 通讯员 孙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