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反家庭暴力法》自2016年3月1日落地实施已满三周年。为进一步宣传《反家庭暴力法》,强化家庭成员的反家暴法律意识,加深认识家庭暴力非家务事而是触犯法律的行为,近日,记者特向律师了解了一些反家庭暴力方面的相关法律知识。
什么是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基于血亲、姻亲和收养关系形成的法律关系适用于《反家庭暴力法》,除此之外,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反家暴法规定执行。
家庭暴力直接侵害家暴受害人的身心健康、人格尊严;影响夫妻感情,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造成老年人生活困难; 使受害人长期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引起受害人“以暴制暴”,酿成家庭惨剧;破坏家庭和谐、社会安定。
所有家庭成员都可能受到家庭暴力的伤害!老人、儿童,尤其是妇女,是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主要群体,但男性也可能遭受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都有权利反映情况、进行求助。
个人如何预防家庭暴力?
婚前判断,理性检测对方。注意观察对方是否具有暴力倾向、家庭是否有家暴史;如果恋人婚前就动手打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理智离开。重视婚后第一次家庭暴力事件。受害人不应忍气吞声,而要坚决表明态度,勇于说“不”。了解相关法律和社会救助资讯,学习《婚姻法》《反家暴法》知识,保存反家暴庇护中心、妇联、派出所电话号码,以便遭受暴力时及时求助。
遭遇家庭暴力时该怎么办?
学会自我保护,在遭受到暴力袭击情况下尽可能不要刺激加害人,以免暴力升级、自己遭受更大的伤害;向亲友或周围的人大声呼救、寻求帮助; 立即拨打110报警电话,要求出警警察立案查处、固定伤情证据、进行伤情鉴定;及时就医、并保管相关就医凭证;向人民法院依法申请人身保护令;向妇联、村(居)委会反映求助,妇联会对求助予以记录、并提供可以采取的帮助;有条件的话考虑分居、表明绝不接受家庭暴力的态度,同时给加害人自身改变的机会;去律师事务所咨询律师或者去当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免费法律援助; 寻求专业婚姻家庭(心理)咨询;要求加害人寻求专业婚姻家庭(心理)咨询,对方不接受且暴力行为模式不发生改变的话,考虑继续分居并考虑离婚。
据报道,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国法院共审查5860件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案件,发出3718份人身安全保护令。在《反家庭暴力法》中,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被专章规定,承载着重要的救济功能。
根据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院应当受理。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包括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等措施。
家庭暴力的加害人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导致受害人轻伤、重伤或死亡的,应当依法承担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并依法赔偿相关损失。
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导致受害人轻微伤(报案后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伤情鉴定),公安机关将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依法给予加害人拘留、罚款的行政处罚;家庭暴力情节较轻,依法不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告诫书应当包括加害人的身份信息、家庭暴力的事实陈述、禁止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等内容。公安机关应当将告诫书送交加害人、受害人,并通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公安派出所应当对收到告诫书的加害人、受害人进行查访,监督加害人不再实施家庭暴力。
记者 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