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告别了缺吃少穿的苦日子,迎来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生活,出生于1966年的郭爱国非常知足。提及自己的名字,他愈发骄傲,常常这样介绍:“热爱的爱,祖国的国。顾名思义,我的名字取自‘热爱祖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谁家若是生了男孩,大多会叫建国、国庆、卫国等与‘国’有关的名字,我也没有‘免俗’。”郭爱国笑着说,“我这一辈刚好是‘爱’字辈,父母毫不犹豫地给我起名‘爱国’。虽说跟了族谱,随了大流,但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里,饱含着父母质朴的爱国情怀。”
郭爱国生长于晋城的一个农村家庭。儿时人们大都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能吃饱就是最大的幸福。他清楚地记得:家家户户的主粮是玉米、红薯,偶尔能吃上几顿小米饭,一年到头也见不着白面馒头。逢年过节,才能闻到肉腥味。大人们担心自己偷吃,总是把细细的肉条悬挂在房梁上,馋得他直流口水。此外,他最期盼的就是过生日,至少能吃上一个煮鸡蛋,过过嘴瘾。
虽然日子过得艰辛,但父母咬紧牙关,节衣缩食,坚持送郭爱国去城里读书。为了让他穿得体面一点儿,父母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件泛黄的的确良白衬衫和一条凡尔丁西裤。“新衣服”上身,他别提有多“嘚瑟”了,那份喜悦甚至超出了他对城市的向往。要知道,他的衣服大多改自父母的旧衣裳,早已是补丁摞补丁,看不出“本来面目”了。
“吃不好,穿不暖,是那个年代的写照。进城后,我不忘父母嘱托,发奋读书。我当时想得很简单,就是早日跳出农门,让父母过上好生活,大米、白面馒头、红烧肉随便吃,扯上最好的布做几套时兴的衣服。”回想过去,郭爱国不住感叹,“上世纪80年代末,我如愿进了工厂,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结婚以后,又赶上单位分房,生活就这样一天天好起来,我也实现了最初的愿望,让父母吃好穿好。原以为,那是最好的光景了。没想到,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说到这儿,郭爱国不由得心潮澎湃。几十年来,他亲眼见证了祖国的飞跃发展和日益强盛,他的生活也因此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激动地说:“过去,能住上单位分配的小房子就很幸福了。现在,漂亮的高层住宅比比皆是,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过去,我想买辆永久牌自行车都是奢望。没想到,我现在居然有了小汽车,想去哪里都方便。”
“如今,我的小汽车派上了大用场!”郭爱国话锋一转,“2013年,我从晋城来临汾工作。每逢放假,我都犯愁,走309国道回家至少需要四五个小时,漫长的路途着实令人疲惫,不得已只好一个月才回一趟家。长临高速通车之后,我每隔两周就回趟家,感觉离家的距离更近了。每当载着家人,行驶在宽阔的路面上,我的内心都会油然而生一股满足感。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父母的殷切期望、生活的巨大变化,使郭爱国的爱国情怀根深蒂固。他动情地说:“七十载风风雨雨,七十载励精图治,换来了祖国繁荣昌盛,换来了人民幸福安康。我的名字叫爱国,祖国是我一生的信仰。我衷心祝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