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老板,能把这条连衣裙的袖子改成七分喇叭袖吗?”在市区财神楼南街姚家胡同的一家制衣店内,老裁缝郑微萍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热情地接待顾客。她大致扫了一眼衣服的款式和材质,便胸有成竹地回复:“没问题!”
郑微萍今年50岁,论年龄,她称不上老;论经验,她可是实打实的“老资格”。踩着缝纫机度过了大半辈子,她亲眼见证了临汾人30年来“美”的历程。
1989年,在老乡的鼓动下,郑微萍从温州老家一路颠簸到临汾。说起第一印象,她用了一个“土”字来形容。一是城市面貌“土”,鲜见高楼大厦,不见南方城市的热闹与繁华;二是人们穿着“土”,大多是过时的款式和单调的色彩,对衣服的追求仅仅是“能穿”。
“我常常穿着显露身材的旗袍和无袖连衣裙,每次出门都回头率‘爆表’,甚至有人对我指指点点。我担心无法打开市场,但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当时,我盘下一家小店,添置了缝纫机、电熨斗等物品及各种布料,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郑微萍回忆着,“没想到,前来做衣服的顾客一天比一天多。原来,临汾人不是舍不得花,而是不会穿。”
跨进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腰包渐渐鼓了,量体裁衣的裁缝铺备受追捧,郑微萍迎来“黄金十年”。她一脸兴奋,侃侃而谈:“温州轻工业相对发达,纺织服装产业尤为突出。我每次回老家,都会特意采购一些时髦的衣服做样板,以供顾客挑选。那时,一过八月十五,店里的生意就好得不得了,大多数人是为过年准备行头。人们有了‘时尚’的概念,喜欢西装和毛料大衣。”
紧接着,工贸、一百大楼引进了许多品牌服装,虽然衣服的款式和色彩极具吸引力,但是略高的售价令不少人望而却步。郑微萍受老顾客之托,一有空就去商场里观察最流行的服装款式,靠着琢磨“原样”、巧手“照搬”,赢得了好口碑,逐渐成为市区小有名气的裁缝。
随之,顾客不仅纷至沓来,而且对日常穿着要求更高——舒适还要美。作为郑微萍的“铁粉”,常丽娟曾一口气订下十几条连衣裙。她笑着说:“1995年以后,面料选择多了,有花布、麻纱、雪纺等;款式也丰富了,有老板裤、大甩裤、大V领连衣裙等;颜色不再单调,从绿蓝黑灰变成五彩缤纷。我算得上时尚的弄潮儿,总让小郑参照《上海服饰》来给我做衣服,又合身又时髦。穿着上街,老有人追着问我哪买的。”
裁缝,在人们的生活中,曾是那样的不可或缺。但是,时过境迁,遍布街头巷尾的裁缝店渐渐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标榜个性的服装店和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回到小铺,陪伴郑微萍的依然是:裁剪布料的工作台、数台缝纫机、锁边机及丝线,同时还多了些许的失落、无奈。
在郑微萍看来,老手艺跟不上人们追求时髦的脚步,被淘汰是注定的事儿。她心酸地说:“到了21世纪,不管是中年阿姨,还是年轻姑娘,都要求穿得漂亮、穿得个性。更重要的是,大家手里不差钱,不再因为需要才买,而是看上什么买什么。买衣服的途径也多了,出门逛街、上网淘宝等,谁还找裁缝做衣服?一起来临汾的几十个老乡实在熬不住了,只好返乡或是去其他地方打工,我丢不下这门手艺,就咬着牙继续撑下来。”
好在,30年积累的好口碑为她积攒了不少老顾客。但凡有改裤脚、换拉链等需求,大家一准能想到她,生意就这样不好不坏地维持着。她颇为感慨:“以前,一件衣服穿好多年,旧了破了都舍不得扔。现在,一个季度买好多件衣服,有的甚至连标签都没拆就不想穿了。人们越来越讲究,稍微有点儿不合适就拿来改,有时还会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对我们的手艺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每年的‘双十一’‘双十二’及‘狂欢夜’等大促活动前后,都是我们的生意旺季。”
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小改”到“大改”,从“穿得上”到“挑花眼”……服装是袖珍的戏剧,是时代最直接的“话语”。临汾市老百姓的穿衣打扮,见证了70年来的民生发展足迹。郑微萍深有感触:“临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城市颜值越来越高,人也越来越美。现在的临汾人,穿得比我们老家人还洋气。”
穿衣不再是单纯的生活需求,时尚也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如今,漫步在临汾街头,每个人都是流动的风景,每个衣橱都有不一样的“芳华”,展示出“五彩缤纷”的幸福生活。
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