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刘胡兰是我的姨妈,我的母亲是刘胡兰唯一的胞妹,叫刘爱兰……”近日,记者采访了前来临汾寻访母亲足迹的司承志女士,在她的讲述下,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浮出水面,也令刘胡兰的英雄形象鲜活起来:当年,话剧《刘胡兰》在吉县排演成功后又赶赴各地演出;刘胡兰原名刘富兰,刘胡兰唯一的胞妹“二兰子”在姐姐牺牲后有了自己的大名“刘爱兰”;毛主席曾两次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司承志是英雄刘胡兰的外甥女,“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特地前往母亲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寻访她曾经的足迹,同时缅怀我的姨妈刘胡兰。”据司承志介绍,为了缅怀姨妈,了却母亲的心愿,经母亲口述,她退休后还写了一本书《我的胞姐刘胡兰》,书中记载了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
“以往很多宣传刘胡兰的文章,只注重她的英雄事迹,关于她生活方面的信息几乎是断层,耄耋之年的母亲想补上这个空白,还原刘胡兰真实的生活场景,让更多人知道,刘胡兰不是一个文艺作品塑造出来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书中生动再现了刘胡兰的生活环境及成长历程,以真实感人的生活细节,还原了刘胡兰精神的实质源于平凡。
吕梁市文水县云周西村(现刘胡兰村)是刘胡兰与妹妹刘爱兰的家乡,姐妹二人相差3岁。刘胡兰出生于1932年10月8日,精明能干的奶奶非常喜欢这个长孙女,请先生给她起名“刘富兰”,希望家里从此富裕,不愁吃穿。高个头、浓眉毛、大眼睛的刘胡兰勤劳肯干,为人豪爽宽厚,从小就是村里拔尖的姑娘。
1946年,白色恐怖笼罩着云周西村,刘胡兰更加努力地收集情报,发动群众为部队筹粮筹款,经常半夜才回家,有时甚至要和衣在墓穴里过夜。同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发起了报复性反攻,上级决定把身份已公开、不便于在平川隐蔽的干部分批转移上山,但刘胡兰坚决要求留在平川坚持斗争,她说自己“人熟地熟,能够坚持。”
1947年1月12日天快亮时,刘胡兰才回到家里,一家人还没来得及吃早饭,就听到村里传来的敲锣声……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保护全村群众,年仅15岁的刘胡兰从容就义。
刘胡兰牺牲后,许多战士来村里缅怀她,记者也来到村里采访。由于刘胡兰老家的文水方言比较难懂,而她的家人又不识字,无法辨别记者的记述是否准确,多种原因导致报纸上出现的是“刘湖兰”,最后又成了“刘胡兰”。考虑到“刘胡兰”的名字经由相关报道已经被大家认可和接受,“刘胡兰”的称呼便沿用至今。因为同样的原因,二兰子也逐渐被叫成了“爱兰子”,入伍后,花名册上,“刘爱兰”就成了妹妹的大名。
刘胡兰牺牲17天后,第一野战军战斗剧社剧本创作者魏风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立即前往采访,并用三天三夜的时间赶出话剧《刘胡兰》,在吉县排演完成后,赴河津正式演出,随后,《刘胡兰》剧组又随军渡过黄河来到陕西,为战斗在一线的解放军演出。后来,话剧《刘胡兰》又被改编为歌剧。
1948年9月,贺龙司令员批准刘爱兰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西北战斗剧社,经祁县、霍州、洪洞来到临汾西北战斗剧社驻地。由于她外貌、举止、神情酷似姐姐,每次演出《刘胡兰》时,她都会先本色饰演刘胡兰的妹妹,后又扮演刘胡兰,并在每次演出前走到台前声泪俱下地请求大家为姐姐报仇。她的每一次出现,都能让现场群情激昂,有的战士跳上舞台对刘爱兰说,我们一定为你姐姐报仇。有的战士甚至要枪毙扮演大胡子匪兵的演员……当时,在临汾成立的晋南人民广播电台经常播放歌剧《刘胡兰》扩大影响,激励了更多青年投身战场。
一直不爱看戏的彭德怀副总司令,坐在木头桩上看歌剧《刘胡兰》时,一边看一边擦眼泪,并指示这个戏要在全军演出。
1948年11月,贺老总来到临汾,剧社给贺老总汇报演出了《刘胡兰》,他看后非常激动,说这出戏群众喜欢,自己也爱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1949年3月,贺老总再次来临汾巡视工作,他不仅表扬了剧社的宣传对动员青年参军、报考军政大学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还告诉大家,北平解放后,将筹备召开全国性群众团体代表会,文艺界也正在筹备召开文代会,中宣部要战斗剧社前往参演《刘胡兰》。
1947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转战陕北途中听到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挥毫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遗憾的是,这幅题词后来在解放战争中丢失了。1957年,在刘胡兰牺牲10周年之际,毛泽东主席第二次为她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的入党介绍人吕雪梅曾对刘爱兰说过:“战争和革命斗争是个大熔炉,能把愿意为党工作的青少年锻造成革命的钢铁,用来支撑中华民族的脊梁。你姐姐能担起这个责任,她是好样的。”吕雪梅还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看着刘胡兰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我还记得她入党时曾对我说过的话,‘你放心,我入党以后保证经得起考验!’这话说完还不到七个月,她就用生命见证了自己的誓言。”
“怕死不当共产党员!”这是烈士刘胡兰生前留下的豪言壮语!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她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记者 韩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