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俗话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然而,生活中一旦不小心遭遇“老赖”欠债不还,该怎么办呢?欠钱不还会有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呢?日前,记者就此向相关部门及律师进行了采访了解。
据了解,失信被执行人就是我们生活中讲的“老赖”。当个人遭遇“老赖”欠钱不还时,首先,当然是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就只能走法律途径了。1、持有效的借款凭证等,到欠款人或者借款地的法院起诉。2、申请保全财产,为了避免欠款人转移财产,可以在立案后尽快申请财产保全。3、法律诉讼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举证、开庭等,双方展开法庭举证质证、辩论等环节,法院根据审理情况作出判决或者调解。4、申请强制执行。如果在作出判决之后,对方不按照判决支付欠款,就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民事诉讼法》规定,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当“老赖”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后,会被:强制执行存款;强制执行收入;强制执行股票等财产;强制执行车辆等动产;强制执行应收账款等财产;强制执行土地、房产等不动产;强制被申请执行人返还特定的财物;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支付迟延履行金;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限制出入境等。
然而有些案件被执行人干脆“玩消失”,企图通过销声匿迹来逃避法院执行。强制执行也不会拿这些“老赖”毫无办法,最高人民法院已与其他相关单位逐步达成联合惩戒失信被执行人的备忘录,对失信被执行人的限制正在逐步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被纳入失信名单后,“老赖”将无法贷款、无法办理信用卡、无法乘坐飞机、高铁、甚至骑共享单车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债务人有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财产的情况、违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及有关消费令等拒不执行行为,经采取罚款或者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拒不执行的,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借钱不还也会被定性为诈骗。如“借钱不还”型诈骗,日常生活中,此类诈骗行为在亲戚、朋友及同事之间较为多发。“借钱不还”型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通常借款人以经济困难为由,利用他人的信任,骗取他人钱财,这种以借贷之名,行诈骗之实的行为应当被定性为诈骗罪。借贷式诈骗,数额较大的,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的,将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外,律师提醒,假如借款人借钱用于吸毒、走私等犯罪活动,在出借人事先知晓的情况下,一旦造成严重后果,不仅借款人会锒铛入狱,出借人也会沦为“共犯”,不仅借款会打水漂,同时也会面临法律的制裁。
对于普通人民群众来说,如何避免自己的案件陷入执行难?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有风险意识,在纠纷发生前,借款与签订合同时就尽量要求对方提供担保;二是要有法律意识,一旦准备走法律途径,及时采取保全措施,避免对方在诉讼阶段转移财产;三是要有证据意识,案件经过协商、审判,最后进入强制执行,因此,一定要注意保存证据,及时向法官提供线索,共同查找对方的财产以及人身线索。
记者 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