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7月20日,晌午过后,老樊骑上电瓶车在村里转悠,到了牛王庙门口,望了望花池里的绿植,掏出手机给老伙计打了个电话,“大剪子拿上,庙门口集合。”挂断电话,心急的老樊走进花池,弯下身子,先开始拔草了,“这几天雨水多,花池里杂草长得快,绿植的叶子也猛蹿。”
老樊名叫樊月顺,今年58岁,是尧都区魏村镇魏村的一名老党员,农闲之余参加了村里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志愿活动,担负起修剪村里沿街沿巷绿植的任务。
“自从成了党员,干起活儿更有心劲了,现在每天茶余饭后就骑着车子在村里看,看哪里有需要干的活,能当下干的顺手就干了,自己干不了的报到村委会,村委会带着咱干。”
有着14年党龄的老樊现在每天都通过学习强国平台了解、学习新知识,“我的学习强国积分才3万多,村里还有5万多的呢,咱现在不仅要多为村里干点事,在学习上也要当模范呢。”
一心想要“多为村里干点事”的,还有村里民兵志愿服务队的队员樊亚峰。每次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樊亚峰总是冲在最前线搭帐篷、摆桌子,森林防火、汛期防汛的志愿服务岗上也常常能见到他巡查的身影。
“村里有大事小事,只要在微信群里通知一声,一会儿就能把责任落实到人头上,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提起参加志愿服务队的初衷,樊亚峰笑了笑说,“当时想,要是能通过自己的一点努力为村里干点实事,全村方方面面都好了,我们每个小家庭才能好。”
现在的魏村,人人都是村里的主人公,人人都能享受到志愿服务带来的温暖。下午5时许,村民董文华拿着自己的“爱心账户”前来爱心驿站进行积分兑换。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环境卫生整治、文明祭扫志愿服务……“爱心账户”上清楚地标记着自今年1月起,董文华做过的志愿服务活动及相应的积分分值。
从保护环境卫生到爱老敬老,从邻里互助到乡风文明,魏村镇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村民、增进民生福祉为宗旨,在“向人民群众交好账”的实践活动中,创新探索“1157”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即“1个核心引领推动、1个账户存储爱心、5大服务增效提质、7步兑换激活热情”,并以魏村为试点,盘活辖区党员和村民力量,营造“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浓厚氛围,累计为群众办实事160余件,调解矛盾纠纷50余起。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有效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推动党的工作向基层延伸,在末端落实。”魏村镇党委书记张建国说,“通过‘1157’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让村民们‘存储美德、支取快乐’,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引导群众向上向善,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