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4月11日至12日,记者来到我市“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主题采访活动的第一站——安泽县,全方位记录这里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依托红色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安泽县红色资源丰富,有桑曲村太岳区党委旧址、太岳军区司令部桑曲旧址和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等共17处已认证的红色遗址,是太岳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首脑机关驻地,是太岳区军民度过抗战艰难岁月的指挥中心。为充分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安泽县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深挖红色故事,让安泽县红色旧址成为红色教育培训、研学场所和历史文化的承载地。
伴随着红色研学游的持续升温,良马镇桑曲村、小李村深挖红色资源,变“红色基因”为“发展基因”,在旅游产业链上做文章,以红色经济带动村民致富,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我们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在民宿修建过程中,带动了全村100多人务工,每人每年收入都在两万元以上。”桑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萍介绍,当地还发展绿色产业,让来到这里的游客选购心仪的土特产。
“村民通过开办农家饭小饭桌,为来到小李村的研学旅行者提供农家饭,每年每户可增收一万元。村里研学基地的民宿可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每户可增收两万元。村集体通过景区管理可增收3万元,通过帮村民销售农副产品可增收1万元。”小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申旭光说,下一步,小李村将在红色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方面加快进度,着力提升红色旅游内涵和承接能力。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红色资源,安泽县通过红色景区和农户联动,真正使景区“活”起来了,集体经济壮大了、百姓收入提高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动力。
推动绿色发展 加快产业升级
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安泽县重点打造以煤化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细化工、新能源等产业。同时立足安泽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重点打造以道地连翘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中药药茶、消杀用品、保健食品、创新性中药产品等项目。
岳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医药产业链主企业,致力于推动安泽连翘为牵引的中药材“一二三产”全产业链开发项目。“安泽每年可产连翘鲜货4000余吨,我们公司收购本地鲜货达1500吨,加工成干货将近500吨。”该公司负责人介绍,2022年公司还取得了中药饮片生产的GMP证书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的GSP证书,产品主要以当地的连翘、党参、黄芩、柴胡为主。
走进山西蔺鑫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的厂区,机器轰鸣作响,工程车来回穿梭有序作业。该公司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和重点项目为支撑,抢抓省、市、县打造“千万吨级大机焦基地”的重大机遇,为打造安泽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版”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我们公司配置了各种先进的节能环保设施和各种管控措施,从而实现传统焦化产业在能源梯级利用,真正体现源头防控、过程管控和末端治理高度系统协同整合,达到减污节能增效目的。”山西蔺鑫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生技部部长杨亮亮告诉记者。
发展循环农业 带动农民致富
近年来,安泽县和川镇和川村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于2017年成立村集体公司——和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先后以大棚果蔬种植、小麦种植、油葵种植及加工、牦牛养殖等方式为村集体创收。通过不断优化果蔬大棚、水稻等种植项目布局,全力打造全省独有的集“大田、大山、大水”为一体的“稻渔蟹”绿色智慧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记者在该示范基地的“鱼菜共生”项目大棚内看到,大棚里没有常见的一垄垄瓜果蔬菜,而是摆放着巨型大盆代替传统鱼池,盆中的鲈鱼自由游弋。“‘鱼菜共生’就是将鱼类排放的废水经沉淀、硝化分解后一部分再次供给鱼池,一部分灌溉果蔬大棚、水稻稻田,既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又为农作物提供了有机肥料,同时又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达到了种菜不施肥、养鱼不换水的效果,属于一种永续农业。”和川镇党委委员、镇人大主席吴瑾介绍,该项目年产鱼类10万斤和无公害蔬菜50万斤,每年可实现产值300万元以上,为村集体增加净收入至少60万元以上。
“‘鱼菜共生’模式实现了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是真正的可持续、循环型、无污染、无公害模式,实现了绿色循环农业。”和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勇信心满满地说,“如今我们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去年的运营,增收了260万元,今年制定的目标是300万元。”
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中,安泽县全力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文旅“四业”联动,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记者 刘文军 白 洁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