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则传闻流传颇广:据有心人统计,今年教师节评出的100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人中,有九成担任“行政职务”。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人们感慨的是高校行政化之烈,质疑的是官员们不择手段为自己捞荣誉。
且慢感慨,且慢质疑。
最早针对此事的报道说:“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
如果说党委书记、校长、院长是行政职务,那谁能解释一下,“教研室主任”又算是什么“官员”?以此断言“教学名师九成官员”,太过偏颇!
中国的公立大学拥有完备的行政体系,校长、书记可以是副部级、厅局级,院长可以是处级。我曾听一位副部级校长对学生们说:我也不赞成副部级大学的存在,但如果没有这个级别,我们学校在地方上办事,真的很难。
由此可见,高校行政化已经“积重难返”。
让大学校长戴上乌纱帽,就意味着教育家身份和角色的淡化,我反对。但国内高校常见的是“学而优则仕”和“教而优则仕”。换句话说,尤其那些坐上院长、系主任位置的,多数学术有成。而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这类教学科研机构的负责人,由较有威望的教师出任,不足为奇。
这一点,中外有别——在一些世界一流大学,系主任是教授轮流来做的,很多大牌学者反而不愿从事这种为别人服务的繁琐工作。
而既然我们的院长、系主任甚至校长,多是知名教授,那么教学名师的评选,为什么一定要避开他们?他们确有官员身份,但不要忘记,他们也是教师。需要审视的,不是他们的双重身份,而是他们是否达到了评选标准。虽然我很不赞成“双肩挑”,但只要他们也符合名师条件,有何不可?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以制度平台引导善心善款的涌流
下一篇: 深圳:扩大的特区应进行扩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