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确实分别于2011年秋季、2012年春季为廖凯原开设了《法治和天命科学观框架下的天命人》选修课程,并在法学院官网下发了选课通知。
至于目前仍在上课与否,两校法学院的教务人员以“不清楚”回复了澎湃新闻记者。而据两校法学院在读学生反馈,近两年再未听说学院有这门课程。(17日澎湃新闻网)近日,一篇名为《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节操值多少钱》的文章刷爆了各大社交媒体、网络社区。文章作者是虎嗅网、知乎专栏作者伯通,于9月14日发布在虎嗅网、知乎,直指国内四大名校因接受美籍印尼华裔富商廖凯原(Leo*KoGuan)捐赠,或聘任其为教授,或为其开设课程、举办讲座,或设立中心,而廖凯原只是“民科”水平,其研究“更是不着边的玄幻文学,纯属中国特色的神话”。
据调查,廖凯原在上述四所学校里都被冠以各类如“研究中心主任”、名誉教授”等重量级的头衔,但与这些头衔明显不相符,也广受诟病的是,其法学专业领域的学历仅仅相当于硕士甚至学士学位。怪不得很多网友直呼“受不了”,廖凯原的很多研究“成果”也大多被评价为“酷炫感”、不好理解”。
中国最知名的四所高校之所以如此慷慨,是因为得到了人家的“好处”。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捐给北京大学5320万元人民币建设了政府管理学院新大楼(廖凯原楼)后,到目前为止,廖凯原为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捐款总额不下6亿元人民币。
学校是社会公益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对于那些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企业、个人,我们理应给予一定的回报。如同邵逸夫一样,那些捐款、赞助换来的就是冠名权。
廖凯原之所以引起争论,就是因为他超越了普通捐赠的范畴。在捐款之余,同时要将自己的“学问和见解”强加给学校的学生们,将一个非常理性、非常严密的高校教学体系变得“功利化”,也打破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长此以往,校园成了富豪的言论试验田,学生成了学校的受赠筹码,实为不妥。学校就要有学校的样子,是育人求知的殿堂,是未来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作为高校,要立足长远发展,加强课程内容的审定,与时俱进,为国育才,且不能在金钱面前“折腰”,在学术这个严肃的原则问题上打折扣、谈条件,最终毁了学校的名誉,也耽误了学生们的前途。(梁新红)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