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会各界都提倡以一种更文明的方式来祭奠先人。例如很多的墓园都有鲜花出售,祭奠的方式主要是用鲜花。又比如说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就提倡树葬,他的骨灰埋在一棵树下,后代看到了郁郁葱葱的大树就会想到自己的先辈。黑龙江有些地方,特别是农场,每到清明节的时候大家拎着铁锹,到山上在已故亲人的墓地旁边植树,用这种植树的行为美化环境、祭奠先人。
然而,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感到“变味”的扫墓。例如有人花钱雇人去祭奠,其理由是清明节没有空闲回到老家,没有办法去墓地,只能求他人代劳。对此,有人表示理解,认为这样扫墓总比不扫墓的强,也算尽点孝心。然而笔者以为,此种做法实在是有违清明节的初衷。清明节的本质是对先人的怀念,扫墓只是一种形式,如果不能亲自到墓前祭拜,也可以在心里祭奠,表达哀思。很难想象,祭拜别人的祖先,内心会有什么感觉?扫墓,是对先人的缅怀和哀思,这是个感情问题,是用钱买不到的。
再比如网上祭扫活动,有人称其是传统节日与时代潮流及现代元素相结合的新形式。如果清明节你没有办法去墓地,可以在网络上建一个墓园寄托哀思,与逝者进行心灵与精神的交流。
此种做法恰当否?笔者以为,与其在虚拟的网络里祭奠,还不如在生活里真实的祭奠,例如可以在亲人的遗像前表达哀思,表示继承先人的遗志,去用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回报社会,这才是真正的祭奠。
其实,形式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在祭奠中认知传统文化,明白人生的意义,进而迸发出珍惜生命、造福人类的信心和力量。
郭璞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非法驾校招生黑手伸入高校
下一篇: 土葬亟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