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孩子放寒假了,家长群”却格外热闹,使得不少家长为之所“累”。日前,家住尧都区周家庄的李女士向本报反映:原本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微信群,竟成为个别老师及家长推销商品的平台,真让人郁闷。”
1.现象:
“家长群”渐渐变质
“过去,孩子的老师经常在群里发布班级动态,以及学校发布的各类通知。家长们也养成了每天关注的习惯,并时不时地交流一下育子心得,气氛比较融洽。”不过,李女士话锋一转,自从孩子考完试,个别老师就不断刷屏,有的推荐练习册及辅导书,有的卖起了女装。”
令李女士没有想到的是,一些家长也紧随其后,在“家长群”里持续打广告,推销自己代理的各类年货。“每天一到晚上7时,微信群就滴滴答答响个不停,一会儿工夫就是上百条未读信息。我本想跟其他家长讨论下孩子的假期安排,可是信息刚一发出就被广告淹没了。”李女士对此头疼不已。
李女士的一顿牢骚,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家住洪家楼南街网通小区的王女士说:临近春节,在群里卖东西的人越来越多,想屏蔽掉这个群又怕错过重要信息。除此以外,班主任还会在群里留言,点名道姓地说谁上课迟到、谁做小动作、谁作业完成不好,让这些孩子的家长感到既难堪又受伤。”
2.困扰:
捧不捧场令人纠结
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竟在不知不觉间,沦为一些人的“生意圈”及个别家长用来巴结老师的渠道。家长员女士无奈地说:每天都有一些家长在群里刻意赞扬老师,说孩子又学会了哪些知识,感谢老师辛苦付出。我不太擅于这种情感表达,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应付这样的场合,结果却被其他家长认为我不够关心孩子,不愿意跟大家交流。”
“有的老师借机推销商品,不少家长跟着买账;有的老师确实是出于好意,给家长推荐一些学习资料,订不订购全在个人意愿。但是,有些家长非要发起团购。要是不订显得不合群,也害怕老师因此给孩子‘穿小鞋’。”家长陈先生同样深受其扰,可又苦无对策。
“家长群”变了“质”,让一些“无辜”的老师和家长感到无所适从。市区一所小学的班主任苏老师坦言:我能体谅家长关心孩子的心情,可无时无刻地追问孩子在校情况,无形中也增强了老师的工作量。回得慢了,家长觉得老师态度有问题;一一回复,又得占用备课时间。还有的家长对老师热情过度,也令老师有点儿吃不消。”
3.呼吁:
别让教育变了味
“我不赞成老师们在家长群打广告,他们的身份特殊,即使没有‘强买强卖’的意思,也会给家长造成一种误解。”苏老师坦言,老师要自律,家长也不要发一些不适合的信息。希望‘家长群’能朝着良性发展,成为彼此不能或缺的沟通平台。”
“家长群”是家长了解孩子的一个窗口,也是老师发布信息的重要途径。要想经营好这一“服务工具”,两者需要共同努力。家长曹鸿飞说出自己的看法:‘家长群’应该订立规矩,比如可以发哪些信息、哪个时段可以交流,同时严格禁止打广告。值得注意的是,孩子若是表现不好,老师应该给其家长发私信,而不是公布于众。同样,家长也要顾虑老师的感受,不要动不动就对老师‘狂轰乱炸’,漫无目的地问询一些琐事。”
此外,曹鸿飞呼吁:家长和老师应该正确利用好这一平台,不要让教育变了味。”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