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微信“朋友圈”

2014-08-22 08:32: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入睡前的夜晚、睁开眼的清晨、学习或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很多人都习惯于掏出手机、解开锁屏、点击屏幕、指尖一划,进入一个图文并茂的世界—微信“朋友圈”。
    微信诞生之初,“朋友圈”名副其实,它是朋友之间互相分享个人感悟、呈现个人生活状态的一个相对较为私密的交流平台,但是随着微信功能不断强大、覆盖用户越来越多,微信“朋友圈”却“变味”了。

    离不开的“朋友圈”
    卢女士与微信“朋友圈”结缘是在去年5月份,那时候她即将大学毕业,朝夕相处四年的同学们面临着分别,班里58个同学来自全国各地,什么时候能相聚还是个未知数。但让卢女士没想到的是,微信“朋友圈”让他们似乎从未分开,“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朋友圈’的存在。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工作都比较忙,我觉得看看‘朋友圈’,在圈子里和大家交流,能得知大家的最新动态。”卢女士打开“朋友圈”向记者展示了一些朋友的动态,在兰州晨报上班的陈女士是她大学时期的闺蜜,“我们经常在‘朋友圈’里交流,她发了生活照片我会在第一时间评论,虽然相隔千里,但通过‘朋友圈’我们都能及时了解到彼此的最新动态。”卢女士的另一位闺蜜上个月刚进入中国青年网江苏频道工作,“前些天在南京举办的青奥会,她还去采访了,并且还在‘朋友圈’中上传了她和一位火炬手的合影,我对青奥会很感兴趣,但是不能去现场觉得很遗憾。和她交流后,她马上给我发了好几张青奥会现场的图片,我特别开心。”卢女士觉得自己现在已经离不开“朋友圈”了,因为“朋友圈”让大家换了一种交流方式再续友情。但是最近我觉得自己好像有了刷“朋友圈”强迫症,一会儿不看“朋友圈”就觉得心慌,生怕错过大家的最新动态。

    “朋友圈”里信息泛滥
    有人将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进行了归纳,认为主要有“九大派”:广告刷屏派、心灵鸡汤励志派、集满点赞送礼派、偏方秘方养生派、嘟嘴自拍派、新晋父母“晒娃”派、亲友海外代购派、吃吃喝喝展示派和孤单寂寞文艺派。
    “加油励志、养生保健、理财宝典,‘朋友圈’快变成‘鸡汤圈’了。
    很多人喜欢转载一些文章,可是转载也得看看内容的好坏吧。”在市区一家培训机构上班的安女士对“朋友圈”有自己的看法,“刚玩儿“朋友圈”的时候觉得很新奇,里面有很多正能量的文章,后来就信息泛滥了。有的朋友天天上传自拍照,前两天我老公的一个朋友居然上传了一张爷爷下葬时候的照片,真让人无语啊!”除此之外,很多诅咒类的信息更让安女士生厌,“一大早就看到‘不转发者三年内破财,一生不顺’这样的信息,火气马上就蹿上来了,我果断就删掉了。”安女士觉得,如今的“朋友圈”里,乏善可陈的内容千篇一律,丝毫没有新意,各种虚假内容及诅咒类信息的泛滥,只能造成对转发者的厌烦。

    “朋友圈”成“商业圈”
    “喜欢这范儿的一定别错过,百搭!原单的LV潮款,喜欢的亲别错过了!”“袖口花边蕾丝气质大牌,韩国代购,预订从速。”“亲们注意啦!手洗无法将脸部污垢清除干净,赶快购买洗脸仪吧!”市民王女士发现,最近一打开微信“朋友圈”,各种售卖商品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
    “我的朋友圈现在就是‘淘宝网’。我时常不得不浪费手机流量,刷一些自己不需要的商品信息,这简直是一种‘视觉绑架’。对这种信息,我现在一般都是直接跳过,完全无视。”“在朋友圈发布广告营销,让我感到厌烦又无法说出口。所以,如果有哪个朋友刷屏过度,我会偷偷屏蔽他在朋友圈的信息。”“我觉得在‘朋友圈’中卖东西的人比买东西的人都多。”记者采访了几位身边的朋友,大部分人都对朋友圈中的推销行为非常反感。也有人会碍于朋友的面子购买一些商品,王女士就在朋友那里购买了一款从香港代购回来的皮包,“价格贵不说,质量还很差,完全不是图片描述的那样”。后来王女士才知道,朋友所谓的香港代购,其实只是一款在国内工厂生产的仿制品,图片也都是厂家提供的。记者 荀丹薇
   

编后    “朋友圈”是一个以分享的方式让朋友了解彼此生活智慧及个人生活状态的平台,有利于朋友间的交流和互动,但网络社交平台毕竟只是对线下人际交流的补充,不应过度依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好回归最本质的状态,多面对面交流。此外,朋友圈”里的一些信息真假难辨,也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困扰。因此,我们转发信息时必须仔细斟酌,不拒绝、不依赖、不盲从,这才是对微信“朋友圈”应有的态度。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