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个省市教育部门和纪检部门发布禁令,禁止教师和党员干部参加或操办“谢师宴”、升学宴”。在叫停的同时,相关部门也提倡学生,以“一张合影作留念”一个电话表谢意”一条短信送祝福”等朴素的方式道别。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尊师重教,按说学生学有所成,出师”时对老师表示一番感谢,也应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所谓的“谢师宴”、升学宴”实在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当传统文化遭遇社会不良风气,久而久之就渐渐地演变成了以金钱和排场为标准来衡量的相互攀比。“谢师宴”变了味,对于老师或者家长而言,吃起来”都不怎么好“下咽”。
前几年,曾有一位不擅长送礼的友人为如何给老师送礼感到苦恼,事前不得不花费时间多方打听“行情”、谋划送礼方式。我劝他不要送了,可友人担心自己的孩子因此混迹于一群孩子中间而得不到关照,学习成绩会下滑。当我将这样的一种观点转述给另一位当老师的朋友时,对方则是一脸的冤枉,她说,虽然不能肯定没有“红包老师”存在,但绝大多数老师还是有师德的,不会因为哪个学生的家长送不送礼而区别对待,有时又实在拗不过固执的家长。无论是“谢师宴”,还是“谢师礼”,就这么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假象下存在着,学生家长苦不堪言,却不情愿地“谢师”图得是安心;有良知的老师疲于应付,自然有许多的无可奈何。
污浊的社会空气熏染了教育的一方净土。如何确保“谢师”不变味,不仅要用制度来加以约束,长久来看更需要依赖整个社会风气的彻底转变。自中央“八项规定”施行以来,以往的种种歪风邪气有所遏制,诸如“谢师宴”、红包老师”得以收敛,便是很好的例子。
感谢老师的形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吃吃喝喝,也不一定非要塞红包。正如新闻报道中一位教育工作者坦言,其实只要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对社会有贡献,便是老师最大的心愿,也是学生送给老师的最好礼物。(孙宗林)
责任编辑:姚建
上一篇: 老师当堂“索礼”难堪了谁?
下一篇: 祝福声里看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