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逢年过节家长一窝蜂地给老师送礼已经很不正常了,尤其在“八项规定”出台后,但是,老师竟公然在课堂上因过节没有收到礼而恶语相加,实在是闻所未闻。
13日,新京报》报道:穷嗖、抠嗖的、死德性,要你们这帮废物,关键时候**都不当”、你们咋那么没人性呢?”……以上这些话,是黑龙江哈尔滨依兰县的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公开飙出来的。
据当地电视台报道,因教师节当天未收到礼物,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二十七班班主任冯群超,训了自己班学生整整一堂课。在网上已披露的录音中,这位教师当时满嘴脏话。
谈起给老师送礼,的确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送与不送对家长都难熬,在一段时间里送礼“邪风”还曾悄悄盛行过,被称为教育界的“潜规则”。
针对少数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的行为,教育部于今年7月份发布《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设立6条“红线”,对老师收受礼品形成了高压之势。
尊师重教,原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目前学生和家长攀比送礼,却使得节日有些变质,以至于教育部颁布专项规定,遏制这种不良现象。
按理说,送礼风的兴起,首先是家长们的一己私念引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照顾,让老师也很头疼。同时,部分老师没能坚守原则,从小礼品到大额礼金,破坏了正常了师生关系,扰乱了教学秩序,可以说,家长、老师双方都有责任。
教育部的规定出台后,某种意义上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然而,哈尔滨依兰县这位高中老师的一顿“狂骂”,不但让学生们心惊,也让社会很震惊!有什么样的怒气能促使老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去数落辱骂学生呢?有什么样的胆量能促使该老师公然索要礼物呢?说到底,在一些老师的心底,收受礼品已经成为家长们的一堂自然课,成了孩子们的作业,成了必须完成的,全然不把教育部的规定放在眼里。
而这样极端事件的发生又足以说明,教育部的规定实行起来还确有难度,需要社会、公民秩序意识的提高,但是当地教育部门的监管缺位以及学校的管理失控仍是主要原因。
9月13日下午4时许,哈尔滨市教育局局长秦德亮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已对这名班主任进行处分:停止工作;免去班主任职务;把已收到的学生礼金全数退回;行政记大过处分。
我们由衷希望这仅仅是个个例,同时,也更加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能够严格执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切实可行的监管措施,共同维护良好的教育环境,还孩子一方健康明朗的天空!教书育人本是教师职责所在,这个职业也因此被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光环,然而,光环之下却不都是阳光,禁止教师收礼到底难在哪?
首先,社会、公民秩序意识有待提高。起初家长借教师节给老师送礼,无非是希望老师关照自己的孩子,慢慢却演变成送礼“保平安”。如果大家都有良好的秩序意识,能自觉按规则出牌,所谓的潜规则自然无处遁形。
其次,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对象牙塔纯洁性的侵蚀。如今社会上有一种不良风气,但凡想顺利办成事,总是难免与托关系、找门路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学生和家长自然不能超脱于现实之 外,思维定式促使大家竞相送礼,教师如果一律拒收,则可能被认为故作清高;而如果开了收礼物的口子却不全收,又可能得罪人,为此左右为难者绝非个别。
最后,国人“随大流”心态的影响。既然别人都送,不管这事好不好、对不对,跟着多数人走通常都没错,在这种想法指导下,给老师送礼就显得那么顺其自然。
综上所述,教师节送礼,学生和家长为难的是送不送、送什么;教师为难的是收不收、如何做才不得罪人。教育部出台相关规定,也许对双方都是种解脱。此外需要看到,人民教师队伍总体是良好的,主观上期待收受学生和家长财物的毕竟是少数。尊重教师,不必体现于节日,也不必流于表面,家长平时多理解和支持教师工作,与教师保持良好沟通,协助教师完成对自己孩子学识和为人处世的教导,难道不比教师节扎堆攀比送礼更好吗?
文/梁新红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