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当家长的最怕啥?对,就是怕娃生病!现实生活中,因为孩子平日的“小毛病”很多,家长就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孩子当起了“大夫”。比如孩子感冒了就吃“护彤”,摸着手心烧就吃“降火药”。哪怕没病也得吃些板蓝根来防病。
近日,记者走访一些家庭发现,很多家长或多或少都给孩子当过“医生”,并且家里还囤积着不少儿童药物已备不时之需。其实不然,对于孩子的病情,很多家长都存在误区,盲目给孩子用药势必适得其反,甚至还会延误孩子的病情。”贡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李红武表示。
家长随意开药方?
28岁的孙女士是个不折不扣的粗心妈妈。今年5岁的儿子正上幼儿园中班,上周,孩子有些咳嗽,孙女士当即在药箱里拿出了“止咳冲剂”让孩子喝,两天后孩子又开始流鼻涕、发烧。孙女士的婆婆说:总这么吃药也不科学,要带孙子去医院看病。”孙女士反驳道:太过紧张容易惯坏孩子。”结果孩子吃退烧药后,温度没有降下来反而高烧39℃。孙女士觉得孩子似乎更严重了,这才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支气管炎引起的肺炎。
“孩子手心太热了,喝点板蓝根降降火。”家长任萍萍摸着两岁女儿的手心有点热,就自作主张给孩子喝板蓝根降火。如果见孩子大便干,就给孩子吃王氏保赤丸,却从不找原因,有时还盲目听信售药员的推荐,给孩子吃各种维生素和钙粉。家里的药箱全是孩子的各种药或保健品。
家长过度“关爱”
有一种关爱,叫做不能等、太着急。近几天,记者走访了20位家长,向她们询问平日里给孩子看病时的一些流程及看法。有家长说,辨别医生技术的好坏,取决于医生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孩子治好病;也有家长说,医生技术太差,邻居家小孩生病3天就治好了,我家孩子同样的病就越看越厉害;更有家长抱怨,一个普通的感冒,竟然5天都没治好。于是,立即换了地方,结果病症两天就好了。
采访中,很多家长都出于爱子心切又缺少与主治医生的沟通,抱怨满满,自认为医生医术不高等等。实际上,这些爱子心切及对医生的质疑与不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多“误区”。
科学为孩子治疗
贡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李红武说:给孩子预防性服药是不可取的,绝大多数孩子在病毒和细菌感染初期不会有任何症状,此时应该靠孩子体内的免疫系统来战胜疾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免疫功能就会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如果提前服药,孩子就丧失了这个提高免疫力的机会。”当孩子吃了药还不好转时,一些家长就会开始加大药物的剂量或转院治疗,进而耽误了孩子康复的最佳时机。
李红武表示,在孩子就医后,家长往往爱子心切,恨不得让孩子刚吃了药就能康复。其实不然,孩子康复需要一个周期,而且孩子康复周期还取决于他自身的抵抗力和生病的原因,绝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孩子的体质是不一样的。
李红武提醒家长,孩子生病不可避免,但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科学诊疗,不要凭家长的“自我感觉”给孩子看病,以免延误了孩子康复的最佳时机。
记者 祁欣 郭秀婷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