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从新闻上得知赵氏孤儿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笔者的心里一阵欣喜,以为临汾又多了一件国家级的“非遗”项目,而且自以为这是名正言顺,名至实归的事情。可是,后来根据更进一步的报道才发现,赵氏孤儿传说是被阳泉市的盂县申报成功的,当时觉得很不公。
赵氏孤儿传说是根据发生在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晋国的一段感天动地、震撼人心的故事演变而成,蕴藏和体现了中华民族重承诺、轻生死、忠直正义的传统精神。
《赵氏孤儿》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作家创作的素材,广为传播。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最早把它改编成戏剧作品《赵氏孤儿》,成为中国十大悲剧之首。十八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将其译成话剧《中国孤儿》在欧洲上演,引起轰动,是我国最早走出国门的古典戏剧作品。
而这个故事的发源地就与襄汾有关,记得笔者曾跟随记者就赵氏孤儿传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访过襄汾县汾城、赵康一带的村落,感觉在众说纷纭的发源地版本中,襄汾县有其成为发源地的很多支撑性的东西,有世代相传、老孺皆知的故事,有赵宣子墓、韩献子祠、程婴墓并祠、杵臼墓并祠、公孙杵臼窑、程婴墓、公孙杵臼墓等实物,虽然尚没有确切定论,但可明显感觉到当地的老百姓对这个传说充满了迷恋,为了把这个传说申报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地的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者在不停地奔波。
几乎也就是在襄汾因赵氏孤儿传说而被更多熟知的时候,陈凯歌的商业大片《赵氏孤儿》在阳泉盂县开机了。从一开始拍《赵氏孤儿》,襄汾就有很多网民以没在故事发源地拍片而表示了不满,一些媒体还就此进行了报道。后来影片上映后,笔者在欣赏的同时,倍感失落,在整个故事中只提到了盂县,根本就没有提到襄汾。当时笔者在想,这是当地文化部门长期以来对文化建设的不重视,致使一些很有价值的文化品牌被他人虏走。同时对文化被商业“劫持”的行为非常气愤。
就本次盂县成功申报赵氏孤儿传说来说,笔者的第一感受也是,肯定《赵氏孤儿》这部影片的轰动效应为评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前两天,笔者仔细阅读一家媒体的报道才发现,在太原、新绛、襄汾和盂县四个申报地中,盂县之所以成功申报有其更加深厚的文化根基。盂县文化馆馆馆长秋彦表示,这得益于千百年来,在盂县民间,有关赵氏孤儿的传说口耳相传、传承有序。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庙会,盂县有100多座庙宇都供奉同一个神,那就是灵感大王——赵氏孤儿赵武。更关键的是,这位主抓非遗申报工作的馆长还专门提高了商业开发,他说,虽然盂县的赵氏孤儿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郭秋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商业开发不无忧虑。此前,因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而名噪一时的盂县藏山风景区也曾参与赵氏孤儿传说的申报工作,终因商业包装过度而退出。在郭秋彦看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和包装,不仅会产生理解偏差,而且不利于有序传承。
相比而言,就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在襄汾大地上,这种源于对主题文化传承、学习、、念,包括整理、开发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建设,更重要是从一点一滴的基础性工作来做起,在于从文化理念上的真正认可,而不是急功近利式的表面文章。时下,很多地方为了经济发展,打着旅游开发的旗号,过度开发甚至歪曲一些本土的传统文化,文化建设成了功利的逐利品,致使一些文化正常的传统出现了“短路”,开始走样。这样的文化建设是走不远的。
同时,这也再次向我们的文化部门敲响了警钟,祖辈留下的好东西,我们要珍惜之,爱护之,发扬之。诸多文化现象,本来就是百家争鸣,争议不断的,争议也是一种独特的传承,能够更好更细地去了解历史,理解文化。就像赵氏孤儿的传说一样,究竟哪儿才是真正的发源地有时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更多地理解和传承了那种文化特质,究竟还有多少后人在真正地继承它。
重视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口号上,不能单从利益的角度去看待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从来与功利无关。(梁新红)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从孩时偷针长大偷金说开去
下一篇: 再谈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