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红火的社火表演和五光十色的花灯点缀着平阳大地,浓浓的年味儿弥漫在大街小巷。喧天的锣鼓、喜庆的秧歌把元宵节“闹”得红红火火,展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传统民俗文化对于人们有着很大的意义。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一些地方民俗却似乎走上了一条“简化”之路。据笔者所知,乡宁县在腊月里家家户户都要蒸制“枣花馍”,等到过年走亲访友时赠予他人,同时一并送上祝福。然而,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许多人家从“蒸”馍变成了“买”馍,走亲访友时也会选择更贵重的礼品。其实,喜庆的节日需要民俗,城市化的钢筋水泥不应成为人们一点点丢失民俗文化的羁绊。传统民俗文化不是繁文缛节,该简化的要简化,但根不能丢,如若不然,那我们的地方特色将何去何从?
许多节日民俗不仅不应简化,反而需要我们众人添柴,把它“烧”得更旺,煮”出更浓郁的节日味道。每到逢年过节,民俗文化便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过节即是过民俗。节日民俗文化凝聚着传统精神,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从根本上营造了节日的氛围,实在是丢不得。譬如传统的背棍、踩高跷、划旱船等社火表演,不仅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关注、去欣赏,还需要相关部门下大力气去发展、去传承,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永驻于群众之间。
民俗烘托着年味儿,民俗“闹”出了节日里众人的欢乐,忙活了一年,大家都要好好乐呵乐呵。但愿我们能更加重视民俗,闹出节日里最红火的氛围,守住心中最柔弱的地方,带给子孙后代最纯真的年味儿。(一平)
【责任编辑: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庙会应在保持传统中寻求变化
下一篇: 不死还能怎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