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新华网一则《大理古城重提收“维护费”网友质疑“变相收钱”》的新闻,让大理古城再次推到风口浪尖。
这则新闻报道称:7月1日起施行的《大理市大理古城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大理市古城保护管理局的主要职责之一为依法征收和管理古城维护费,收费对象为商户。
事实上,早在2009年,云南省就拟对进入大理古城的游客征收每人次30元的古城维护费,但由于反对意见过大而作罢。如今,再次下发红头文件收费,一系列问题仍有待回答。
作为旅游景点,对于古城收取维护费的,并非大理首家。
2013年4月10日,凤凰古城开始收取148元门票,引发舆论的剧烈反弹,多家商铺关门、渡船停运,一些游客在网络中呼吁抵制。
更早的2001年起,丽江古城就开始收取古城维护费,累计征收费用超过13亿元,但收取古城维护费与解决古城安全隐患问题并没有划 上等号。2009年至今,丽江古城发生多起火灾,损失严重。其中,2013年3月11日丽江古城光义街突发火灾,火烧连营,直接烧毁民房107间,更加引发人们对古城维护费“维护还是敛财”的质疑。
古建筑、古城、古遗迹,是古代先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作为后代,理应义不容辞地把她保护好,更好地传承下去,但在一些贫困的山区中,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又面临着开发与保护、保护与资金不足等困境,于是,许多地方采用借鸡下蛋、联营或独资开发,开发完了,开发商需要投资回报,于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收取维护资金,俗称门票。
旅游行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生活方式。随着去年我国出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新旅游法,国家和政府对百姓的旅游权利非常关注,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旅游景点的快速传播,让80后的一代年轻人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力人群。同时,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的生活日渐丰富,都使游客的旅游需求开始向“常态化”转型。加上近年来,自助游、独行游等的发展,传统旅行社组织、招徕的团队、包价游客,份额越来越少,游客自由体验当地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的风景消费,更多地是希望利用短暂时间停下来感受当地的生活。
在这样的旅游环境下,各地的旅游部门和景点单位,一定不能仅仅在收取门票上下功夫,而应该深挖当地旅游文化内涵,紧紧抓住“异地、短期生活方式”这一当代旅游的本质,通俗地说,就是打造我有你没有的地域和文化、习俗等的差异性,让游客体验到与在家和当地不一样的旅游感受。
如今,我们许多的地方错误理解旅游消费的内涵,盲目的投资造成同质化,千人一面的现象,许多的旅游投资市场过剩,产生空置化。
旅游发展需要依托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这种文化更重要的是当代人的文化,是原生态发展留存的活文化。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需要对自然演化的文明保持一份谦恭心态。盲目的一味提高门票价格,或仅为敛财而过度开发旅游资源,都是饮鸩止渴,得不偿失的做法。 (来祥生)
责任编辑:王伟
上一篇: 农村环境整治亟须建立长效机制
下一篇: 莫让高雅收藏 变成功利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