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一代大约都曾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学过《商鞅立木》的故事:秦国的改革家商鞅要实行变法,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本国的王公贵族不支持,百姓也不认为变法可信。商鞅冥思苦想,决定先从百姓那里“下手”。他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在城墙上贴出告示——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10两黄金。
闻听此讯,轰动的百姓涌向南门,围在大木柱的四周。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黄金虽好,人们却并不相信这天上掉馅饼的事是真的,更没有人付诸行动。
见此情景,商鞅加大筹码,他在第二天又让人贴出告示: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50两黄金马上归你。
果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不怕事的愣头青走出人群,在百姓诧异的眼光中扛着木柱径直走到北门。故事的结局显而易见——小伙子拿到了应得的赏金,商鞅也得到了百姓的信任顺利实行新法,秦国则通过这次变法蒸蒸日上。
现在的课本有没有选用这篇文章,笔者未做调查,亦不得而知。有趣的是,笔者依稀记得,当年多数同学学完此文后,对聪明的商鞅并不感冒,反而纷纷羡慕这位小伙子的好运。如今的我们无从考证那些围观的百姓是何种心态,但笔者觉得,恐怕也只剩羡慕了。
从秦国回到现在。尽管当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优越,所有人却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人们之间的人情味也越来越淡。外貌温良的人有人怀疑他行动奸诈;情态谦恭的人有人认为他另有图谋;即使对方再老实巴交,人们也会有所防范。笔者觉得,深究其因,还是社会规范出了问题。试想,投机人多了,撒谎的人多了,两个陌生人之间难道还会存在什么信任吗?真诚待人、言而有信,无论什么时代,这都是人们取得对方信任的最好办法,商鞅很聪明,他用一个唾沫一个钉的办事方法取信于人。我们即使办不到这点,也该在与人交往之时向他敞开一颗真诚之心去温暖他人。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能真心实意,坦诚相待,那我们距离“笑口常开,好运连连”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一平)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用理智戳破谣言的面纱
下一篇: 时代呼唤契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