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养老等都是当今社会敏感的热点问题,近来,少数经济学者不时就这些问题发出雷人之语:北京房价要涨到80万元/平方米”、房价涨到顶就没人投机了”、延迟发养老金,期间男的可以去养老院做园丁,女的给老人洗衣服做点编织”……这些论调令人惊愕,并引爆网络,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学者为何好发雷人之语?(9月23日《人民日报》)
有分析认为共有三条原因:一是借雷语搏出位,二是疏于深入研究,三是被某些利益集团利用,充当其代言人。无论是博取眼球也好,还是充当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也罢,都是令人遗憾的事情。但如今的问题是,一些专家学者为了引起关注、捞取实惠、积累资本,已经突破了基本的良知底线,这就不是遗憾的问题,而是必须惩治的问题了。老百姓造谣都可以获刑,这些天天和文化知识打交道的专家学者呢?他们不至于不明白这些言论的荒谬,但依然口无遮拦地抛了出来。那么,这些广泛传播、严重误导公众的言语,算不算是学术造谣呢?
如今的社会有一股风气,即只要出名,就能够得到关注与实实在在的利益,而遑论恶名臭名,所以,诸如干露露之流能屡屡在传媒上呼风唤雨,以出位的穿着出席各种活动,虽引起一片讨伐之声,但仍旧不愁商家眷顾、媒体关注;中国那么多演员无事可干,京漂恐怕就有数万之众,可非有导演邀请郭美美担纲角色,只为了给电影博取关注……如此情状,不甘寂寞的专家、学者、教授们,也就赤膊上阵,语不惊人死不休了。
其实,学术上百家争鸣,各种言论出现很正常。但专家学者不比普通人,他们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其话语传播影响力非同一般,有可能左右公众的思想和行为。如果言论不当将误导大家,甚至扰乱市场秩序。专家学者们应该以公正、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符合事实的科研成果呈现给大家,否则,只会被公众笑话,最后落得毫无权威可言。
我们知道,网络造谣所产生的最严重社会恶果,就是给公众带来群体性恐慌。而少数学者所发出的那些“学术造谣”,在误导公众、扰乱市场秩序的同时,更会让人们产生较大的心理恐慌,而且这种心理恐慌还不像普通的网络造谣那样,在有关方面出面澄清事实和公开真相之后立即消弭。有些时候,由于学者所拥有的权威地位,相关方面的解释反而会起到坐实学者“学术造谣”的反作用。某种意义上讲,学术造谣”的流毒和危害超过了一般的网络造谣。
你们的“骇人语录”一出,网民们在惊愕之余,质疑和批判之声随之而来。有网友惊叹:奇葩”、“惊呆我和我的小伙伴”。还有的讽刺说,教授,教授,叫人难受”。你们是学术界的权威,一言一行都关系着潮流的发展,莫让自己的厚脸皮玷污了文化!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审判“房姐”不说“房”事
下一篇: 期待“节俭过节”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