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张先生和妻子的工作较忙,5岁的女儿萱萱一直由身边的老人带大,作为对孩子的“补偿”,父母给孩子买了一部iPad,起初孩子还没有太大的兴趣,久而久之,便一发不可收拾,整天对着iPad看动画片,玩游戏,有时玩游戏玩的着迷时,都不跟随家人一起出门呼吸新鲜空气,就爱低头玩,甚至有时都不下床,父母只要上前阻止,孩子就会大哭大闹,在地上打滚,闹得是不可开交,父母一时心软又将iPad送到了孩子的手中……
电脑、智能手机……由电子产品带来的习惯,已经无声地影响了“00后”孩子们每天的行为方式,它在家庭早教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了许多孩子爱不释手的“玩伴”,让越来越多的低龄儿童成为“触屏一代”。殊不知,幼儿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是很危险的,家长应谨慎对待。
在生活中,不少家长图省事,常常把各种电子产品当成了哄孩子的“安抚机”。孩子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甚至抱着触屏手机、平板电脑等入睡,这样长时间的依赖电子产品,很容易形成封闭孤僻的性格,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进而影响孩子的社交、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过多接触电子产品直接影响孩子锻炼和运动的时间,对孩子的健康体格发展也有不良影响,并且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健康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眼睛会出现干涩,引起眼病,同时也会影响视力,造成视力下降,近视率上升。据了解,12岁之前,孩子的视力都在不断地发育完善,视力状态处于不稳定时期,视神经、视力调节肌肉等组织器官尚处于不完善时期,眼睛调节机能十分脆弱,这时,任何用眼负担和不良刺激都会影响视力发育。
“电子产品”不但“偷”走了孩子的健康,还“偷”走了家庭教育的亲子时间,更“偷”走了孩子美好的童年,的确,形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孩子缺乏他们长期共处的玩伴,现在智能产品的普及让孩子很容易接触到电玩,还有年长孩童或者父母对他们直接的影响等等。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加之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在面对充满诱惑力的电子产品时,孩子难免会沉迷其中。笔者认为,任何“电子产品”都不能替代父母与年幼孩子的亲子时间,作为家长应该尽到应有的监管和引导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大自然、大社会才是孩子最好的课堂,父母要尽可能的抽时间陪陪孩子,陪着孩子玩一些健康的活动,将他的兴趣从电玩中抽离出来,多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与同龄人交往,参与户外的活动,扩展孩子的视野和兴趣。 杨文婷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从“土豪”变化看世情民风
下一篇: 立法禁“啃老” 难理亲情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