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人心弦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于18日晚落幕了。笔者从事文字工作好多年,面对“书写王”们的精彩表现自叹弗如的同时,又何尝不对自己提笔忘字有些许惭愧呢?相信这会是许多人的相同感受。
今天,我们将大量的书写交付给电脑、手机和输入法,倘若远距离的沟通交流再以书信形式进行,多半会让人觉得out了。电脑和网络的便利迅捷固然给工作、学习、生活带来诸多好处,但人们在尽情享受这些时,也越来越意识到书写这种人类最基本的身体机能正在日渐退化,与之相伴生的还有文字使用过度集中于个别简单的汉字,总体使用量大幅下滑,以别字、拼音乃至生造字、中英文拼合词代替的现象已司空见惯。
语言文字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汉字与其他文字相比,有它的独特魅力,比如由祖先直接创造,再比如可横写亦可竖写等等。尤其象形文字本身远比拼音字母的内涵丰富,每一个汉字如同藏宝洞的门,打开它,里面会是丰富多彩、海量的“宝藏”。绝大多数汉字都能够独立表达一种含义,两个或几个汉字组成词、成语、句子就能传递出一层或几层意思,乃至引伸出一段故事。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使用的日趋式微必然影响到文化的传承发展,负面作用不容小觑。远不及《中国好声音》动感、煽情,也不及生活伦理剧引人入胜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单从形式上来说可谓枯燥,却能够创造荧屏收视奇迹多少有些让人出乎预料。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社会公众对汉字,对汉字书写现状的关注和担忧。
人们为何会关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往大了说是基于对文化传承发展的考量,往小了说是对自己子女、孙辈未来的顾虑,但无论怎样,它能够引起广泛关注都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审视汉字之美,重拾书写习惯,并不是否定电脑等现代化电子工具的作用,而是不要对之过分依赖,因此丧失人体书写机能,使快餐文化挤占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受比赛的激励,相信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和适龄学子会强化书写方面的训练。对于我们这些已经走出校门的成年人来说,尽一切可能创造机会,拿起笔书写我们的汉字,同样是现实可行的。
近日,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相继传来酝酿高考改革的消息,在各省市透露的方案中均将英语考试作为改革的重点。据传,北京市高考英语分值将有望减少。多年以来,英语过热、汉语过冷的局面会否得到改变目前尚难得出定论,但汉语及其书写的真正勃兴一定在于其本身唤起国人的兴趣,而不是其他外语的“市场收缩”。(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让死规定“活”起来
下一篇: 解决“办证难” 根本难在思想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