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办证难” 根本难在思想转变

2013-10-21 19:46: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为了办护照从北京返回300公里外的老家多次补办证明,但多份证明根本不需要,几百公里的路完全是“白跑”;办理营业执照却被相关部门“踢皮球”来回11次……10月11日,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两起百姓“办证难”的个案。无独有偶,10月18日新华网报道郑州一孕妇4个月间往社区跑了近20趟,从小肚子跑到大肚子,都没能办来一张头胎准生证。日前,央视《焦点访谈》再曝沈阳社保局人员为难八旬瘫痪老汉办证。事情经媒体曝光后,上述办证问题或已经得到解决,或相关责任人被停职处理。

“办证难”体现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窗口单位、办证机关这种工作作风为群众诟病已久,直接影响到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为此,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一系列规定、采取一系列举措解决这一痼疾,尤其是此次作风整治可谓声势浩大、措施扎实,但时至今日仍有人对此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其顽固性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群众反映的“办证难”有制度本身设计上的“先天不足”。办一个证折返多个部门,盖数个乃至十数个公盖,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流程复杂、手续繁琐,对于办证的老百姓而言实在是一种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折腾”,难怪体验过办证之难的人总要大倒苦水。因而,解决“办证难”首先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完善,简化审批手续,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用制度保障责权明晰,最大限度地减少老百姓往返奔波,不给办事人员推诿扯皮的借口。

解决“办证难”,根本难在办事人员的思想转变。长久以来,一些窗口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始终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明明是服务群众的公仆,却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倒置,俨然衙门老爷一般地故意刁难,动辄呵斥、驱赶办证群众。可以说,电视镜头前一副傲慢嘴脸,背后是其群众观念淡漠、特权思想作崇的深层原因。“谁给人民群众找麻烦,我们就一定让他有麻烦!”这是河北公安厅厅长董仚生就前文所述该省武邑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工作人员态度粗暴、刁难办证群众问题所做的表态,大抵代表了类似涉事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态度。但是,制度约束和事后处理的种种威慑都难以根本性地解决“办证难”,须知窗口单位办证人员的思想转变不是一朝一夕,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解决“办证难”,窗口单位、办证机关的广大党员干部首先要从思想上彻底改造,主动加强政治学习,提升党性修养,增强公仆意识,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积极关注民生,倾听群众心声,体察群众疾苦,在落实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中提升工作能力。

办证人员的思想觉悟高了,工作作风正了,业务素质精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办证难题也就解决了。(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