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8日,因患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左上颌窦炎、筛窦炎,连恩青住进了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并于两天后接受了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双侧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2012年12月28日,连恩青来到该院医务管理处投诉,表示自己术后感觉鼻孔通气不畅,要求医院解释,并再次手术。为此,医务管理处当场请来耳鼻咽喉科主任应正标会诊,应正标认为,手术效果良好,连恩青在听取解释后离开。今年3月7日之后,连恩青又多次来到该院投诉,提出相同的要求,多位医生和行政人员都曾为他详尽解释并细心开导,但连恩青依然不满意。10月26日,他再一次来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将一把长约30厘米的尖刀捅入三名医生的身体里,造成一死两伤的悲剧。
事情一出,医患冲突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医生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手到病除。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固然需要医者坚守高尚的医德,张扬以病人为中心、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如果没有安定的执业环境,没有病人及其家属的支持、理解与配合,医患和谐只能是一句空话,最终结果只能两败俱伤,既不利于医者也不利于病人。因此,我们在呼唤“医德”的同时,患者也不要忘了自己就医时的“病德”。
国人对于医疗的医学期望值过高,远远超过了医学科学所力所能及的范畴。医学是不断发展中的实践科学、经验科学,世界上几乎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疾病,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疾病在同一人身上也可能有相同的表现。相同的疾病,相同的治疗,对于不同的病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是医学最美好的愿望,也是医生最努力追求的目标。可一旦生病,就要求医生百分之百的诊断和快速治病,这是有违医学科学规律的。
话分两头说。如果将医患纠纷放到整个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就不难看到个案中的矛盾冲突,与当前的社会结构和心理结构相关。就社会结构而言,收入差距的扩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加上“看病贵、看病难”,无疑会加剧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职业形象而言,由于少数无良医生的行为,使得当今的医生在百姓心中已不再是悬壶济世的华佗,不再是白衣天使;就心理结构而言,基于人们对公正和秩序的焦虑,尤其是偶发性的个案被放大,向社会传递的医患关系不和谐的负面效应,从而更容易导致一些人在错误的判断下走向极端。
总之,医生与病人作为医患关系的主体,需要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医生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病人也要理解医生并不是万能的神。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战胜病魔,实现医患双赢。为此,有人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尽快出台《医患道德公约》,并建议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共同签署“医患道德公约”责任书,以规范医方的诊疗行为和患方的就医行为。但笔者认为,一纸合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良心的医生不签合约同样会为病人着想,无良庸医再签合约也无法约束他内心的黑暗。
创造更多的沟通机制,对当前医患信任关系的改善和重塑,可能是剂良药。我们有这样的生活常识,一位并不专业的大夫,如果能够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并耐心解释病理及用药方案,往往会被患者视作“好医生”。可惜的是,现在医生的专业知识在提高,但常忽略与病人之间的沟通,甚至面对病人的知情诉求,以“讲了你也不懂”来回应,加剧了医患关系的裂痕。总之,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一切都应从良知出发。(文/郑轲)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集中供热要做实做细
下一篇: “纯属意外”丢了谁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