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讲了这样一件事,说他为了给孩子择到一个市级重点初中,倾尽全力,想了很多办法,找了一些关系;同时,因为名校要用考试选拔孩子,为了在选拔中能有好的表现,家长早做准备,教孩子学了不少东西。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孩子没能被这所学校录取,只好选了一所普通初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孩子居然嚎啕大哭,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一提上学,就伤心不已,对于上普通初中非常排斥。如今虽然已经入学了,孩子表现得还是很抗拒,家长很困惑,怎么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才能让孩子愉快就读呢?
我无法给出答案,因为给此类孩子做思想工作真的很难。孩子们在不适宜竞争的年龄,被卷入无节制的竞争中;在尚不具备抗挫折的年龄,被成年人搞得心理失衡,这怎么能用一番说教解决呢。就像不可能通过说动听的话让一个饥饿的人不再需要食物,我们也不可能通过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解决他正常生命秩序被扰乱的困惑。
时下,许多家长希望孩子未来有出息,能在社会竞争中胜出,这个目标本身没错,就像少年怀有理想从来没有错一样。但如果认为孩子的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在孩子年幼时就推动他参与竞争,这就错了。因为,童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龄段,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初生婴儿和一头刚出生的小牛犊一样无知,体力上比小牛犊更柔弱,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时间也比小牛要长得多。这是大自然的精心安排,它要为每一种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足够的积蓄能量的时间。就像麦苗从小绿芽过渡到麦穗硕壮必须需要时间和阳光雨露一样,其间有较为漫长的岁月,以及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顺序。
事实上,让幼小的孩子去竞争,不是给孩子助力,只是给他使绊子。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看来,要想治疗孩子的心理问题,还要从家长开始。孩子像雷达一样,能准确感觉父母的态度。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学会给孩子适宜的阳光和土壤,学会给予充足的肥料,但不要打扰孩子的成长。家长还要树立一个乐观开朗、热爱学习、善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形象,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耳濡目染吸收家长的长处,转化成自我成长的力量。 郭璞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短命建筑”背后的病态“政绩观”
下一篇: “禁设最低消费”还需执行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