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的校长开通了“校长信箱”,于是经常有学生来信,其间不少言辞尖刻,甚至带着谩骂,可是校长都“受”了。问他的原因,他说,如果学生骂了自己,心情舒坦了,更愿意学习了,他愿意做学生的“出气布袋”。
过了几天,还真巧遇见了一个该校的学生。说起学校的“校长信箱”,他开心地笑了,说,你知道吗,我还给校长写过信呢。有一个炊工子弟在学校就读,打饭时不排队,直接到窗口打饭,打的饭比别的学生多。我给校长反映了,学校调查清楚后,对该炊工作了处罚。我的同学向校长反映说,不爱吃辣椒,校长便安排食堂给不爱吃辣椒的学生开“清淡菜”窗口。说这话时,他带着骄傲的神态,好像有很大的成就感似的。
从这件事,我忽然想到了,很多学生之所以没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产生学习、生活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也是因为缺乏生长想法的土壤。他们的想法在校园里是不是有人倾听,是不是得到尊重,而尤其是可不可以变为现实,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校长、教师只是一味摆着架子说话,或者完全和学生是“两张皮”,那么校园里又怎会有自由、民主、法制的氛围呢?
教育,应该在尊重的前提下施行。在所有的尊重里,教育者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们自己的想法是首要的。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们就不会向你敞开心扉。
所以,前文提到的校长开通了校长信箱,鼓励学生向校长表达自己的想法;每月定期举行会议,其中必有一项学生的议题,由相关的学生参与讨论审定等;学校一些犯了重大错误的学生的去留复议,也会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表决;班级将班务、各类活动的策划权以及班干部的竞选交给学生……所以,这一切,都是想让学生找到“主人翁”的感觉。
管理学上有个重要原理,就是你希望看到什么,什么就会越来越多。当我们希望校园里生长更多有想法、有作为、能够愿意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学习的学生时,一个生机勃勃的校园氛围就会诞生,而民主、自由、法制及创新精神自然也会在校园里蓬勃生长起来。 郭璞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师德建设不能老挂在嘴上
下一篇: 奖励也当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