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两者的界限已经很是模糊。从网络谣言影响市井生活,到网购行为连通线上线下,面对世界第一的中国网民规模,互联网秩序愈显重要。
1月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首次集中公布50家网站、栏目和微信公众账号近期被依法关闭;2月4日,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并自3月1日起施行……这些举措再次昭示虚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重拳整治种种乱象势在必行。
无序必然导致混乱。以国家网信办此番总结的账号“十大乱象”为例,有的账号假冒党政机关误导公众,有的则假冒媒体发布虚假新闻,这些对党政机关和正规媒体公信力的损耗,于式微的社会诚信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有的账号名称和头像包含淫秽色情内容,有的在简介中传播暴恐、聚赌、涉毒等违法信息,有的违背社会公德、宣扬低俗文化,这些行为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消着互联网发展的积极成果。更有甚者,有的账号公然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有的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这些显然为每一个主权国家所不容。可以说,十大乱象”污染了网络生态,侵害了公众利益,已然成 社会公害,不整治则贻害无穷。
虚拟的网络需要实在的秩序。前述新规就账号的名称、头像和简介等,对互联网企业、用户的服务和使用行为进行了规范。因此,互联网企业理应落实管理主体责任,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对互联网用户提交的账号名称、头像和简介等注册信息进行审核,对含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不予注册。对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的账号,应当采取通知限期改正、暂停使用、注销登记等措施。同时,企业还应保护用户信息及公民个人隐私,建立健全举报受理处置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作为账号注册的个人或单位,理应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以赚取订户数、粉丝量而散布诸如谣言、淫秽色情等内容,以及制造历史揭秘之类的“猛料”。与此同时,对于那些破坏网络生态的行为则要勇于举报,为净化网络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作为数亿分之一的你我,共享着中国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的成果,自然要成为其秩序的自觉维护者,因为有序的虚拟网络本身传递的就是一种正能量。
孙宗林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临汾网评: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下一篇: 临汾网评:放弃[互掐]请给我们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