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网评: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2015-02-07 10:19: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本网评论员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刚刚闭幕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稳粮增收这个中心,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好兴水增绿两篇文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激发农村活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弊革风清、促进富民强市作出新贡献。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农业人口240万,占到总人口的近六成,我们发展的基础在“三农”,难点在“三农”,潜力也在“三农”,没有农业的大发展,就没有全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全面小康。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近年来,我市三农工作呈现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良好局面,粮食总产连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必须看到,目前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实现城乡同步小康面临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中央、省委的战略部署,以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路径,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任务,以新农村建设为主攻方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促进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的目标。

做好“三农”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必须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在指导思想和发展的路径上,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集约发展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不断拓展农民经营性增收渠道,积极适应农村产业升级新业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以减负促增收。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下工夫抓好“四大工程”,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新模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打造清洁、宜居的新型农村。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迎接农业新挑战,根本出路在改革。要扎实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深化水利和林业改革。通过改革,使“三农”工作释放潜力、增强活力。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做好兴水增绿两篇文章。水是农业的命脉,必须在水利基建工程、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河道治理上,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有机结合,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

“增绿”方能重现青山绿水,必须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多措并举保护森林资源,积极推动兴林富民产业,全方位推进造林绿化工作,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工作事关全局,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强化精准扶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把减贫措施的精准实施和贫困人口的定点脱贫对接起来,让“滴灌”见到成效。要抓好片区开发,推进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加快实施扶贫重点工程,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创造有利于“造血式”扶贫的环境。抓好产业支撑,扶贫要取得成效,最基本的还是要靠贫困地区自身努力,要因地制宜在贫困地区探索建设一批产业基地,发展贫困地区特色种养业、旅游、光伏等特色经济,帮助群众找到稳定的致富门路。要抓好社会力量扶贫,继续开展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充分发挥老促会、扶贫基金会和扶贫协会的优势和作用,引导社会力量投身扶贫开发事业,形成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的“大扶贫”发展格局。

今年的“三农”工作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党的农村政策,认真研究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我市“三农”工作新局面。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