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原因,经常会到一些学校听课。各种教学活动中展示的名家教学风格迥异,有的男老师如“大江东去”,大气磅礴;有的女老师如“小桥流水”,细腻绵密;还有的老师,沉静平和,但是不经意间时有智慧的火花在闪动。尤其是来到一些培训现场,短时间内各位名家都拿出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拿出了自己课堂的“看家绝活”,做法不同,说法不同,有时令观摩者不知取舍。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整理梳理。
相信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听课的过程中仿佛身处特殊的“场”,受其感染,当下有太多的感悟,而感动、激动过后,却发现有些做法并不适合自己的学校和课堂,因而不能付诸行动。对此,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告诉老师们,保留好自己的听课笔记,回家后认真整理一下,挑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精心组织语言,与同事交流经验,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总结提炼学习所得。这对自身的专业成长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升华机会。
如此说来,听课也是一门艺术,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思维去听课,对听课效果至关重要。教师的成长有一个过程,如同从虫蛹化为美丽的蝴蝶,要经历一个“蛰伏”期,这不仅仅是一个渐进的量变过程,还是一个深刻的质变过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听课的老师要明白,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名师,谁是讲课风格令你欣赏的名师,那么他就可能是你要追随的榜样。当然,名师们在台上潇洒地挥洒着他们的智慧和灵气,但是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时教学也的确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细细审视他们的课堂,也许会发现有一些可以商榷或者改进之处,比如某个环节设法改进一下会更好。听课教师不妨就顺着这个思路,思忖一下如何用自己的巧手把那些不太完美的“破洞”演绎成美丽的“绣花”,把在会场上发现的问题当成小小的课题,回家以后细细思量,不仅仅只是回想,而是认真思考和研究,甚至还可以进一步与这些名师联系、商榷,或者写出我们改进的思路和实践方案。如果带着这样的批判性思维去听课,那么在这类教学活动中,我们就一定会有所收获。(郭璞)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