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乡采访中,经常会听到留守儿童的话题。在某县一所乡村小学里,留守儿童占到了总人数的70%以上。尽管学校有很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但由于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很多孩子陷入与父母分离导致的心理孤独和情感冷漠中,产生学习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并不鲜见。有的孩子与远在外地的父母一年不见,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与父母视频连线时竟然无话可说。虽然听说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行动,如让家长定期探望孩子、与孩子定期通话等等,但是结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许多地方出现了外出务工潮,青壮年人口纷纷外出打工,村子里只留下了老幼病弱人群,爷爷奶奶带孙子、孙女的并不少见。为了解决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政府部门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建设设施一流的寄宿制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等,但这些依然难掩亲情缺失的空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最大关爱是陪伴,这些朴素的教育道理在这里成了一句空话。
据报载,在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教师曾巧燕的发言令与会者无不动容。曾巧燕也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她的44个小学同学由于缺失父母陪伴等原因,大部分在初中就辍学了,或在工厂打工,或在家务农,全班只有她和其他3个同学升入高中,最后曾巧燕一个人考入统招大学。在曾巧燕看来,她与小学同学的人生轨迹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主要原因是父母从小到大一直陪伴在她身边。曾巧燕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她说,如果她的父母也外出打工,她很可能也在初中就辍学了。
对此,专家指出,经济相对富足的家长一般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由于物质条件相对富足,他们有意愿、有能力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路径、资源。而很多经济较为困难的家长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提升自己家庭教育能力的意愿很弱,同时受物质等条件所限,很难获取较好的家庭教育资源。不同的家庭导致了不同的教育,从而扩大了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大了不同家庭出身学生之间的素质落差,并最终影响到教育均衡与社会公平。
目前,众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中国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家庭教育需要“脱贫”,根源在于孩子的父母对儿童权利的无知和漠视。生了孩子要养,要履行父母作为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孩子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是法定的责任,也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对于家庭生活相对贫困的父母而言,要打工要生存不是理由,对孩子的亲情抚慰和滋养是一门学问,更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学习和体会到许多做人做事做父母做儿女的人生道理。(郭璞)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