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一位上高一的学生向笔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他的班级要发放贫困生补助,班主任让同学们写贫困生申请书,孰料全班50人竟然有23人写申请书,其中不乏许多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的学生。班主任让这些学生出示相关部门的证明,没想到他们都出示了证明,一切似乎都合乎程序。贫困生补助有限,所求者甚多,且班主任对许多学生的家庭情况知之甚少,调查起来也很困难,贫困生补助究竟该怎么发、发给谁,成为一个不小的难题。
设立贫困生补助金,本来是国家或社会组织鼓励和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实现成人成才推出的善意举措。可以想见,贫困生补助用在真正贫困的学生身上,确实可以起到雪中送炭、改变个体人生和命运的作用,还可以激发他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将来感恩回报社会的远大志向;但是如果用在不该补助的学生身上,则至多又给这个学生多发了零花钱,助长了其投机取巧、追求享受的心态,对身心成长极为不利。
许多人想不通的是,既然这些学生不缺钱花,那他为什么要申请贫困生补助?谁又帮助他们出具了相关证明呢?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觉吐露了实情:咱在相关部门有人,不要白不要。学生在家长的怂恿下写下了贫困生申请书,开具了相关证明。于是乎,一个班里竟然有了这么多的“贫困生”。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出现众多的“伪贫困生”领取贫困生补助呢?笔者注意到,上海市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该市学校每学年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严肃处理。可见,若贫困生补助在透明“玻璃房”里展开,权力就没有了任性的空间。
在这样一个信息流动便捷的时代,互联网大数据对生活带来的颠覆随处可见。在贫困生补助金的发放环节上,各地完全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力量改变环节过多的弊端,像建立诚信制度一样,可以建立全市联网的统一登记制度,据此,便可以知道全市有多少贫困学生、其分布情况、年龄以及家庭状况。资金可直接打入和名单相对应的账户上,从而减少中间环节,实现资金的精准化有效对接,防止救助款被挪用。这一设想算不得“脑洞大开”,据说巴西也是采取该项措施对贫困家庭进行补助,目前效果很好。
钱要花在刀刃上,补助要补在该补的人身上。看来,做好事不光是发心要好,也须得有智慧和相应的保障措施才行。(郭璞)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