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的两项政策牵动着广大高考学子和家长的心。一项是《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另一项是《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明确2018年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但与往年明显不同之处,则是首次明确提出了将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倾斜,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这两项政策释放了哪些信号?如何看待以及适应这种调整和变化?相信许多人都在思考着这些问题。
笔者以为,这无疑是向教育公平和规范招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高考作为万人瞩目的全国型考试,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导向,严格制定加分项目规范程序,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加分资格造假。联想起近年来某些地域围绕如何实现高考加分派生了诸多“加分教育”,滋生了很多乱象,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阻碍了教育的公平进程。由于体育、奥数、科技等特长培养需要较长时期、高端师资、不菲学费,低收入家庭子女因难以支付而往往被排除在外。另外,对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等人群高考加分的保留也体现了对需要帮助群体的关注和倾斜,体现了高考招生应有的公平正义。
同时,明确“贫困家庭考生同等条件优先录取”也是头一遭。曾几何时,一篇《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文章袭遍网络,令人看后不胜唏嘘。此项新举措,恰恰意在调整或改善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这既是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落实的最新体现,又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教育公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正走近寒门子弟。笔者注意到,自2012年我国启动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来,我市一些贫困地区的优秀学子升入重点高校的人数逐年增加,实现了农村和贫困地区孩子不光有学上,而且还要上好学的政策初衷。可以说,没有这项政策,就没有这些寒门学子命运的改变。
这两项政策都是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给广大考生释放的红利,不但增强了民众和广大考生对招考制度的认同和信心,而且为深化招考制度的后续改革做好了铺垫。2018年高考在即,广大寒门考生赶紧放下包袱、排除杂念、踏实学习,以最佳状态应考,相信会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郭 璞)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