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中考成绩刚刚出来,邻居李先生就收到了辅导站打来电话,问是不是要让孩子上高一补习班,还声称有不少孩子已经提前进入了高中状态。这让李先生很困惑,刚刚完成一场竞争激烈的考试,孩子身心俱疲,怎么可以立刻进入下一场学习?
上周,我市各中小学都放了暑假,但是,笔者注意到,虽然有学校温馨提示,“中小学生课外时间参加培训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建议把课外时间交还给孩子”。但“前脚出校门,后脚进辅导班”仍然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暑期写照,但面对名目繁多的暑期培训班,学生和家长也很难鉴别,无意中选择了无资质辅导班也不在少数,此举无形中助长了不良办班热。
放假就是放假,有张就有弛。想想孩子们经过一学期学习,起早贪黑,整天负担不轻的作业,十分劳累,这“最累一族”的身心需要调整。因此,放假的主题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为新学年积累充沛的精力。可是家长们额外地加重假期课业负担,比如有的家长给孩子报了几个补习班,每天从早到晚地赶场:有的买来几个版本假期作业,规定孩子必须完成,弄得孩子苦不堪言,把假期变成了第三学期。如此状态,怎么不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何以承担下学期繁重的学习?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帕特里克·奥唐纳指出,从3岁起,孩子的自主性开始发展,而五六岁则是自主性形成和建立的关键期。也就是说,从幼儿阶段起,孩子开始对社会活动感兴趣,同时也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活动和交往群体,他们对世界的种种探索行为需要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另外,英国爱哲希尔大学资深心理讲师理查德·拉里也指出:对孩子来说,“无所事事”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致使他们成年后出现软弱、没有主见、思维刻板等缺陷。
如此看来,孩子成长越自然越好,培养“玩商”也是子女教育的一门必要课程。作为家长,一方面可以多陪孩子到野外、乡下游玩,放松他们的身心,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体质和耐受力。另一方面,还应让孩子多和小伙伴一起玩,在同伴面前,他们不能再随心所欲,必须学会宽容、谦让和相互合作,这为他们将来在集体中愉快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假期是孩子成长的继续,把假期还给孩子,假期才会更加有意义,才有助于孩子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郭璞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