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网评:“背包精神”不能丢

2019-12-28 09:36: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金融服务方式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国家综合经济显著增强,道路四通八达、宽阔平整,汽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农信快速发展,办公环境温馨舒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由一代代农信人传承70多年的“背包精神”在一些员工心目中淡漠了,认为“背包精神”过时了、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回顾农信社的发展,农信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70多年来,一代代农信人依靠艰苦奋斗所积淀形成的“背包精神”,搭建起了农信与农民的血肉联系、鱼水深情,推动农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时代进步了,但农信与农民的关系没有变,农信服务“三农”的宗旨没有变。农信要不断巩固和发展与“三农”的联系,深耕“三农”市场,不断探索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持续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好地方金融主力军、排头兵作用,在助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同时,推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现在农信人下乡的“背包”相比过去的“背包”有了天壤之别:“背包”里装的不再是账本、算盘和现金,而是宣传册、申请表、手提电脑等,但“背包精神”却一脉相承,下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初心依旧。

  随着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农民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信人要一如既往发扬“背包精神”,主动出击,进农户、入社区、下企业,了解客户需求,宣传金融业务,主动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水平,适应客户对金融的要求,解决农民“贷款难”、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把服务做到实处,真正做到帮客户把急事办妥、把难事办好、把大事办成,成为客户的贴心人。

  市场竞争倒逼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为此,必须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对打工返乡创业农民、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小微企业等群体要把握先机,先人一步,贴身服务。要打破传统的等客上门营销方式,进村组、进社区、进市场、进企业,把金融服务送到门前。要走到广大农民群众中去,加强调查研究,使金融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进村入户”活动,将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送到农民身边,千方百计帮农民排忧解困。

  时值年末岁初,各项工作任务繁重。唯有一如既往发扬“背包精神”,农信才能深深扎根农村,赢得群众好评,不断发展壮大,赢得“开门红”。(李永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