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来,朋友的情绪一直很低落。问她原因,说是和孩子怄了气,孩子拿上行李自己去了学校,至今没有打过一个电话,她打去的电话也不接。说着,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细听她倾诉后,明白了事情原委。她的儿子学习成绩不太好,就是爱打篮球。前几天,儿子和队友在校运会上夺得冠军,回家兴冲冲地向她汇报。她本来也挺高兴的,可是说着说着,就扯到儿子学习不好这个老话题上,又数落儿子的种种不是。记得当时正在吃晚饭,母子俩吵起来了,最后不欢而散,第二天儿子没打招呼自己去了学校。她现在很后悔,要是当时不带情绪,不打击孩子,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恰如这位妈妈所言,语言是带情绪性的,也是带攻击性的,能给人以温暖,也能给人带来伤害。言语上的伤害有时比外在伤害更严重,外在伤痕是看得见的,言语的伤害却是无形的。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这样说,“孩子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有不少父母“擅长”打击式教育,但这种打击式的教育并不能起到“为孩子好”的目的,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对立情绪,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经常被打击的孩子,往往变得沮丧而自卑,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情绪中去。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不仅体现在当下,更像一根针,在绵长的岁月里时时刺在孩子的心头。
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经常夸奖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与鼓励,孩子会表现得越来越出色。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语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在被表扬的情况下,受表扬者会不断进步。
父母与孩子好好说话,孩子才会听话。父母与孩子平等交流,孩子才会把父母当知心朋友。与孩子相处是一门艺术,需要每个家长认真学习、领会。(郭璞)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