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据不完全统计,至少15名热心人士(单位)联系《新京报》,想要帮助丽都地区的“井底人”,有人想捐款捐物,有人愿意给井底人王秀青提供工作机会,有人希望能资助他的三个儿女直到大学毕业。(12月8日《新京报》)
这是一条特别令人心酸的新闻,媒体此前报道了以王秀青为代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了生活,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住在井底,有的甚至已经住了20年了。
城市有各种各样管网,有各种类型的井盖,但很少有人想过井盖下面也能住人,因为在印象中那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但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有人不得不忘记安全,抛却尊严,钻入井盖之下求得一方可以躲避风雨的“安居之所”。
通过媒体的报道及追踪得知,井底人”并不是偶尔几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当有关部门看到新闻后在第一时间将井盖封掉时,还引来很多网民的忧虑,甚至有网民认为媒体的善意报道对那些“井底人”造成了“灾难”,即他们连可以“委屈容身”的场所也没有了,今后他们该怎么办?“井底人”之一王秀青作为新闻主人公被报道后,他们的命运正在发生变化,很多热心的网民及企业表示要帮助他们,要提供就业岗位,连孩子的学校也开始行动起来,要启动一些救助措施。但是,对于整个群体而言,这并不是他们所应该得到的圆满结局。
长久以来,我们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模式,每当媒体披露某件事情后,相关部门总能第一时间积极行动起来,但如果仅仅把关切与着眼点放在表面或者个体的问题上,那么只能治标不治本,必然会有更多社会问题出现。在有关部门的关注与治理下,今天,井底人”不会再有了,明天说不定还会有“桥洞人”,还会有“公厕人”,因为他们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其实,在“井底人”备受关注的背后,正是城市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兼顾那些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利益的问题,如何让他们同时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得到更多的保障。安居、就业、医疗、孩子上学等等,让他们有尊严地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
而解决这些问题,无疑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很多部门共同的努力。但无论需要多大的努力,也无论需要多么漫长的时间,这项工作都是城市发展进程中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他们检验着一座城市和谐文明的程度,考量着政府部门执政为民的智慧,体现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振兴与强盛的真正实力和水平。(文/梁新红)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铁路“联姻”支付宝是与时俱进
下一篇: 哪来的这么多“空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