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行将结束,此刻已不妨碍对这一年作一番回顾。日前读到新华网法治频道12月18日的一个图片专题,题目是《2013:孩子,伤不起!(》,那些曾经刺激着公众神经,令国人震惊、愤怒的伤害、虐待儿童事件,随着梳理一一重回眼前。
戏谑、打骂、捆绑、针扎、摔掼、砍手、挖眼、割喉、焚烧、性侵……种种在成年人看来都令人发指的犯罪方式,在未成年人那里,又将是怎样一种梦魇?身体上的伤害或许可以治愈,可是被伤害儿童精神上的创伤会随着时间流逝愈合吗?“孩子,伤不起!”这声音来自媒体的疾呼,更来自每一个良善之人的内心叩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为无辜儿童受到伤害心痛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施暴者常常是父母、老师等等这些最不应该的人?家庭与父母被视为未成年人的天然庇护,何况还有老话“虎毒不食子”在先,为什么一旦夫妻关系交恶,火气、矛盾要作用在孩子的身上?校园一向被认为是处于污浊社会的净土,教师更被赋予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尊称,然而,大量伤童虐童事件恰恰就发生在这里、发生在他们身上,良师摇身一变成了禽兽恶魔。最不应该的人做出了最不可思议的事,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不难发现,伤害案件中父母、教师的角色之所以频频失守,以至犯下罪行,时常会在社会中找到解释。今天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高发期,生活压力、就业竞争、贫富差距、不公待遇,连同种种明规则、潜规则的作用,致使是非错位,人心扭曲,社会戾气升腾,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就成了宣泄对象。
2013年,众多“伤不起的孩子”带给人们思考。如何让他们远离暴力与伤害,则是此类问题的归结点。我们必须承认,再将解决之策笼统地概括为家庭、学校的监护责任,收效并不一定好。事实上,家庭、校园同样存在于社会之中,家长、教师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唯有在如何化解社会戾气、扭正社会心态上着力才能触及问题的症结。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递正能量,遏制负能量,尤其是注意及时疏解社会情绪,对弱势群体多一些人文关怀,尽最大努力消除社会中的暴力因素。我们寄望法律能对伤童虐童的犯罪分子进行严惩,更对事前防范抱有期待。比方说规范校园教学行为,不给虐待、性侵学生的禽兽老师以可乘之机;睦邻友好,和谐家庭关系,不使成员矛盾累及孩子,不给不法分子施暴的机会。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更是家庭的希望,如娇嫩花草般需要呵护。使他们免受伤害,是每一个成年人的责任。(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创建文明社会需要人人参与
下一篇: 我们,不要做“人肉搜索”害命的刽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