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理科状元变成街头浪子

2014-02-12 19:52: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2月11日,《成都商报》的一篇《理科状元毕业4年未找到工作,流浪街头觉得无聊》的文章,说的是8年前,四川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刘宁以650分的高分,考入中国科技大学。4年前,刘宁大学毕业,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道:现实生活中,让我像大多数人一样,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我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现在一般人的生活方式,让我看不到意义,找不到目标,一切都很平庸。”

读罢此条新闻,相信读者与笔者一样,心里是一番别样滋味。滋味过后,我们不得不对这种现象进行一番反思。

首先,从孩子身上,我们不得不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一样,曾经让无数大学生纠结。面对十余年寒窗苦读,毕业之后,是选择坚守理想,还是退求屈服面对现实,这对许多人来说都有一个过程,但不得不说,刘宁用4年的时间,始终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真让人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感慨。我们每个人都胸怀理想,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过得平庸,但理想一定要切合实际,与其在抱怨叹气中荒废生命,任时间白白流失,真不如踏踏实实一点一点做起,向自己的理想努力。人必须要生存,理想才会依附,如果整天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公,不敢面对他人的批评,那理想只能是昙花一现,海市蜃楼,经历无数的“碰壁”之后,到了黄河心也死不了。

再来说说刘宁的父母,每个做家长的,都希望儿子成龙成凤,好将来为家族增光添彩,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做父母的首先别忘了,教育孩子,一要孝敬,二要感恩,三要坚强,四要知足。如今许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在孩子的做人道理上关爱不够,尤其是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家长,孩子从小到大,什么也不让动手,什么也不让孩子接触,孩子除了一门心思学习外,生活、交往、世俗、人情什么都不会,缺少与人沟通能力,稍遇挫折,便感情受挫,一蹶不振,从高考状元到流浪街头,刘宁的经历的确值得做父母的好好反思。

再者是学校。刘宁身上不仅寄予着整个家庭的希望,也成为刘宁上大学之前所在学校的骄傲和自豪,在目前我们实行举国高考的大环境下,学校作为学生和家长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你考上了几个大学生,看你能不能考出全县、全市、甚至全省的状元来。在唯分数论的怪圈里,刘宁无疑成为这个机制的牺牲品。

在刘宁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后,学校为此打了很大的广告牌,每个老师都表扬他,谁见了都羡慕。一个人,一旦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和中心后,内心的感觉和欲望是会变化的,其中的虚荣心是会恶性膨胀的。殊不知,大学生早已从当初的骄子变成如今普通人,罩在刘宁头上的光环只是应试教育中雨后的虹霓,社会众人在消遣了这种光环后,都趋于常人,唯有刘宁与其父母背着沉重的“荣誉”负担不能卸下。培养出一个死学而不会做人、做事的街头浪子,这真是刘宁、刘宁父母和他所在学校教育的失败!(文/来祥生)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