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4月19日上午9点,浙江省温州苍南县灵溪镇发生一起城管与群众的冲突事件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城管执法时将一名拍照的群众打倒后,随后引发群众围堵城管执法车辆。冲突过程中5名城管工作人员被打伤,其中两人休克、伤情危重。(《法制时报》4月21日)又是一场由城管执法引起的风波,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这次聚焦到了“路人拍照被打”,以及由此引发的上千群众“围殴城管”。回顾整个事件,涉事各方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但以暴制暴的行径都使其失去了正当性。在这场没有胜者的闹剧中,有太多需要反思的东西。
事件源起于城管执法,初衷本合理正当,然而对一名路过且拍照的市民拳脚相向,很容易使人猜忌其与商贩的交涉中某些细节羞于见光。倘若不是,作为第三者拍照实在是一件好事,它至少可以较公允地评判孰是孰非。另有媒体报道称,此次殴打最凶,被打也最狠的不是穿制服的城管,而是着便装的人—— —也即临时工。据多地的城管介绍,目前城管执法已经形成了“有编制的城管负责指挥和开罚单、没编制的‘临时工’负责动手”的模式。没文化,没素质,没顾忌,打人者固然为千夫所指,但是“正式工”却无法与之撇清关系,要知道假借他人之手的执法思维比动手本身要狡猾、粗暴得多。
为什么一起原本可控的冲突,最终能演变成大量群众围攻的社会事件?不能否认,长久以来城管粗暴执法带给人们的负面形象已经根深蒂固,相反小贩总是被视为弱势群体。城管殴打拍照路人,强化了围观群众的这种意识,不明就里者极易被“城管打人致死”这类谣言蛊惑煽动,既而聚集、起哄,乃至动粗。可以说,引燃“围殴城管”的恰恰是群众积蓄已久的不满情绪。
如今,愤怒的人群注意到了“拍照路人被打”,却基本遗忘了事件的最初。城管之所以街头执法,是因为沿街一商户把煤气灶等商品摆放在过道上,被要求按规定摆放商品,停止占道经营时不予配合,并阻挠执法。当城管成为众矢之的时,我们是否也该思考城市管理对象的不配合呢?商贩抗拒执法、与执法人员躲猫猫的大有人在,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不应把冲突总是归咎于城管一方—— —虽然本事件有些例外。试想,倘若没有城管,占道经营的摊点阻塞交通,真正权益受损的到头来还是群众。
社会处于转型期,集中曝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已经不能简单地用谁对谁错来评判。商贩的经营繁荣了城市商贸服务业,城管则维系了城市市容。客观上,作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城管与小贩出发点不同,但两者都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本不应成为天敌。当前,城管部门亟需改变现有的负面形象,首先需要严把进人关,否则还要因部分人员的粗俗背负更多的骂名。作为政府部门,在划定经营场所时,则应该多听取一下各方意见,既要关照到商贩的经营实际,更要兼顾居民的生活便捷,不能简单地将“影响市容”作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更不能收钱了事。而避免类似围攻执法人员的事件发生,媒体有疏解情绪、引导舆论走向之责。 (孙宗林)
责任编辑:王伟
上一篇: 让节约成为一种文化
下一篇: 无须为留钱的小偷点赞